肖若腾赛后发文这都不是事儿|运动员大心脏怎么来的?
文:时差少女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全能体操裁判不公,肖若腾赛后发文 “这都不是事儿” | 运动员的 “大心脏” 怎么来的?
最近每天追奥运,昨天应该是情绪波动最大的一天,先是陈梦在连输两局的情况下连赢 4 局扳回来,网友直呼过瘾。之后张继科发了当年对战水谷隼的视频,一开始连输三局,据说央视都掐直播了,结果广告回来一看,张继科 4:3 赢了。
奥运会之所以精彩绝伦,很大程度源于它的“不确定性”,没有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保证结果,在这些戏剧性的比赛中,“大心脏” 是惊天逆转的必要条件。
而到了晚上热搜更热闹了,水球比赛中日本选手直接压在了我国队员身上,体操比赛中裁判评分偏向桥本惹得全民愤怒,就在观众被气得胃疼的时候,我们的运动员依旧顶住巨大压力,稳定发挥,完美落地。
尽管结果我们很难接受,但肖若腾的心态和气度让人尊敬,这也是他多年来能抗住压力坚持到底的原因。
都说奥运赛场上,比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心态。“心态” 一词颇有心理学的大学问,少女专门搜罗了一本《运动心理学手册》(Handbook of sports psychology)和一些文献,来盘点一下哪些因素会影响运动员的心态。
让我们来看看 “大心脏” 究竟有什么秘密吧。
01
“想拿奖牌吗”
“没有,我已经很满意了” 罗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 Elliot 提出了著名的成就目标理论,将人们的奋斗目标分为两种:[2]
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指的是尽可能地完成一项任务,并在任务上超越自己以前的表现,目的是突破自己、掌握新技能。
绩效目标(Performance goals):目标是超越他人,获得优异的成绩(排名)。
Elliot 等人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当运动员比赛的目标是绩效目标时,更有可能导致压力过大、能力发挥不充分、对结果不满意和消极等;[1]
而持掌握目标的运动员,会对比赛有更高的投入、坚持时间更长,并且对表现更满意,在结果揭晓时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例如享受、快乐、尽兴等。
(这是张雨霏获银牌之后的表情包,自信阳光美丽。今早她又拿了一枚金牌啦)
换句话说,当运动员心里想的是 “突破自己” 而不是 “打败对手” 时,会淡定很多,无论结果如何,比赛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技能,这些对他们来说是目标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战胜其他对手。
这让我想起了傅园慧的出圈视频,毫不夸张地说,这个采访视频我看了几十遍,重温依然有惊喜。
当年的半决赛之后,当记者告诉她“你的成绩是 58 秒 95”时,她惊讶地倒吸一口气表示不敢相信,随后她满面春风地说:“哇我游这么快!!!我很满意。”
记者问她说:
“这个成绩有所保留吗?”
“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
“那现在是不是也对明天的决赛充满希望?”
“没有,我已经很满意了。”
一个运动员,对决赛 “没有半点期待”,这种心态着实少见。
她的目标真的是纯粹 “与自己比”,没有想到什么名次,也没有想要打败谁,只要突破了自己,就已经是她最大的目标了。
有人说她 “不思进取”,但靠着这份心态,小姑娘在第二天的决赛中再次破了自己的记录,游出了 58:70 的成绩,比洪荒之力还要猛,拿到了一枚宝贵的铜牌。这可是中国在奥运会拿到的第一枚仰泳奖牌!价值毫不亚于一枚金牌。
当然,你会说 “竞技体育” 的本质不就是竞技吗?如果不跟别人比,还谈何竞技的魅力?
没错,真正令我们热血沸腾的,不就是那些 “一定要打败对手” 的竞技精神吗。
心理学的研究也确实发现,“绩效目标”(想要拿冠军)并不都意味着心态不好,当绩效目标跟“高能力感知”结合在一起时,会对运动员的成就起到一个极大的激励作用。[1]
简单说来,就是当一个运动员在之前的比赛中已经积累了足够多胜利的经验时,此时他带着 “夺金” 的绩效目标去比赛,会取得更惊人的成绩。
好比前几天拿金牌的谌利军,在前几举失败的前提下,最后一刻竟然连加 24 多斤,这股 “好胜心” 让所有人捏了一把汗。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打败对手拿下金牌。而最后他确实也做到了!!
但对于初出茅庐的运动员来说,尤其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年轻选手,就不适合 “绩效目标”,这样会让自己压力太大、杂念太重,此时更适合 “掌握目标”,就好比夺下首金的 “大心脏” 杨倩,平常心轻松上阵,一鸣惊人。
02
"老子实力在这, 才不怕你"
另外一个影响运动员心态的因素,是实力判断,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自我效能感”。
一项针对 246 名运动员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能显著影响比赛成绩,并且自我效能感能在“愤怒和成绩”中间起到中介作用。
具体说来,就是当比赛过程中出现愤怒时(这个愤怒是指由竞技体育带来的一种攻击情绪,可以是比赛焦灼带来的,也可以是对手的挑衅引发的),对自己实力越有把握的运动员,越能控制这种愤怒,让自己稳定发挥。[4]
好比昨天对战日本的水球比赛,被对手压在水下的时候,我们的运动员肯定不免产生愤怒情绪,此时对自己实力的判断,是调整心态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反,如果一个运动员对自己的实力不太相信,就很容易被一个动作、一次失利而激怒,情绪失控,从而影响发挥。
说到 “自信”,还是要提 2010 年张继科与水谷隼的那场比赛,少女很认真地看完了全程,真是爽到起鸡皮疙瘩。
中间很多个赛点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但张继科还能表情淡定、打法犀利,连扳四局,靠的就是这股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先不说结果如何,光凭那“自信的眼神”就足以封神了。
但心理学家也指出,不是所有的 “自信” 都有助于比赛的发挥,过高的自我效能感引发的 “激动”,可能会在赛场上让运动员 “轻敌、发挥不稳定”。
这时候,关键是看如何调整好情绪,让自己的情绪稳定在一个最佳状态,既要保持信心,又不可过于盲目激动(教练也得好好学心理学啊)。
03
“对不起大家”
"你已经是我们的骄傲了,你没有对不起谁”
对于运动员来说,不仅比赛场上需要好心态,对待结果也同样需要好心态,尤其是奥运这种充满了不确定的赛场,裁判的打分有时候就能让人心态崩掉。
许多运动员在多年努力之后没有成果,他们因此失望、痛苦、自责,甚至引发抑郁情绪。
研究发现,自尊是影响“赛后心情”的重要因素。[3] 自尊是个体自我价值感知、自信和自我接纳的整合,反映了个体对自我的一种积极评价。[5]
对于稳定高自尊的人来说,失败只是一次经验教训,根本不会影响他们对自己价值的认识。
但对于低自尊的人来说,一场失败,可能意味着对自己的全盘否定,不认可自己的价值。
这时候又要提到肖若腾了,尽管裁判打分有失公允,但他仍然在赛后向桥本表示了祝贺,发微博表示了“我今儿就是展示什么中国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这些都不是事儿”。
这种稳定的高自尊,便是对自己最大的价值肯定。
而在集体文化背景下,这种自尊还常常跟民族期待、国家荣誉捆绑在一起。例如前几天刘诗雯在决赛失利之后,痛哭自己对不起大家,也称自己 “所有的愿望都与它有关”,这其实给她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因为在面对结果的时候,她一方面觉得自己很失败,一方面又觉得辜负了国人的期待。
好在网友们的鼓励总是那么暖:
不要对不起,无论结果如何,你们已经是我们的骄傲了……你们已经很棒了,在我们心里你们永远是第一
是的,一个结果真的无法定义你们的价值和成就,不要怀疑,你们已经是中国骄傲了。
写在最后
奥运会的精彩,还不止停留在赛场,更大的意义是对每个平凡生命的激励。
运动场上需要好心态,人生更是需要 “大心脏”。
希望我们也能跟运动员们一样,无论经历怎样的风浪,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更不要在任何时候怀疑自己的价值。
记住,你永远是最宝贵的,你已经是我们的骄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