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习惯性顺从,迁就别人而委屈自己,该如何改变?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烦恼:太注重别人的看法、有求必应不会拒绝、明明已经很勉强自己了,却还是勉强自己... ...
这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不同的心理机制。
这条锦囊会带你了解,习惯性顺从他人背后的秘密,也会给你一些小办法,帮助你改变。
1.迁就别人而委屈自己的2大心理机制
机制1:害怕被抛弃
这类朋友在感受和体验层面,往往有着强烈的被抛弃感。他们努力迁就对方,往往是为了取悦对方、避免被抛弃。
这个想法类似于,“如果我不顺着对方的意思来,我就会失去这段关系”。
推演到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中,这个人可能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存在这样的一种想法:“如果我不做到让父母满意,父母就会不要我了”。
这是非常不安全的一种内在感受,但是在很多人的内心都存在。
比如说,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很优秀,妈妈为了督促他做得更好,说:“你如果没有每次考第一,你就不是我儿子。”
这个表达对孩子来说伤害至深,但可能父母觉得只是他们鞭策孩子的一种手段而已。孩子很可能因此一直觉得:父母并不会无条件地爱着自己,随时准备抛弃自己,要一个更听他们话、更优秀的孩子。
值得说明的是,我们讨论的所有的客体关系,都是存在于一个人无意识的幻想当中的。
也就是说,现实中可能并不如此,这个人的父母可能并没有真的想要抛弃他,但是他感受层面是这个样子的,他可能就会为了取悦父母、甚至取悦后续生活中的各种人,而不断地委屈自己,求得维系这段关系。
机制2:自恋和全能感的表达
这类朋友与前面那种情况是反着来的。
他们会顺着对方的意思、去做很多对方要求自己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选择对对方来说会特别的重要。
他们的主要的情结是:“如果我不按对方想要的去做,对方就会很受伤、甚至会死掉”。
这个有点难理解,我们来看一个小例子:
一个男青年想和自己的女友结婚,但是妈妈不同意,并以死相逼,让他放弃掉这段关系。
最后这个男士放弃掉自己想要的婚姻,去顺从母亲的选择,因为在他心里,母亲会为自己而死;如果母亲死了,那这就是自己十恶不赦的罪过。
在他的内心,自己好像有一种很强大、摧毁性的力量,随时有可能伤人;如果纵容自己的需要,按自己所想去生活,就有可能让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受伤甚至死掉。
所以他们必须得活得小心而收敛,宁可听对方的,让自己委屈,也不要让自己身上这些强大的、魔鬼般的力量被释放出来。
这是一种自恋式的幻想,源于一个孩子内心早期的全能感的幻想。
说白了,这类人为什么总是觉得“都是我的错”“我得为所有人负责”,是因为他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他们委曲求全,照顾自己身边所有人,往往是因为他总是觉得这些人比他脆弱、需要被照顾,自己需要为这些人、为所有人负责,否则他们都不能好好活着。
为什么呢?这些人的早期关系中,往往有着脆弱的、无能的父母,这些父母不能很好地让孩子有被照顾、被管理的感受,反倒他们经常需要孩子倒过来照顾他们的感受。
那有什么办法对付这些心理机制吗?
找到自己顺从他人的心理机制
我到底是为什么要不停地顺从别人呢?到底是害怕被抛弃,还是觉得自己对别人太重要了?
也许读到这里,你已经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这一步非常重要,但不容易搞清楚,因为它有可能是混合着的。但我们可以寻找一个主要的模式。
去区分这两者最重要的一个方式是给自己一个假设:如果我不去做那些满足对方委屈自己的事情,我幻想中的后果是什么?谁会因此受到伤害?
如果受伤/被抛弃的那个人是自己,那是机制1的可能性比较大;反之,如果是对方受伤害,那么机制2的可能性比较大。
停下来,弄清楚幻想和现实的差异
当我们觉察出造成自己不断顺从他人的心理机制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还是会不停地陷入固有的“顺从模式”中。
在这些时候,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很简单,停下来,问自己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再进一步:我恐惧或者担忧的,到底是当下的人际情境,还是过去的、在童年的关系中的与父母相处的某种情境?
具体一点:
我如果不顺着对方去做,对方真的有能力把我抛弃吗?
我如果不顺着对方去做,对方真的会被我彻底地伤害吗?
你会发现情况往往并不是这样。
区分他人和自我,整理模糊的人际边界
“停下来”以后,下一步是区分“我是我,他是他”。
只有把“自我”“他人”区分开来,你才不至于总是按着别人的想法做事情。
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有清晰的边界。以上谈到的两种模式,虽然非常不同,但有个相同之处,就是“自我”与“他人”的边界是混淆的。
这种“混淆边界”的情况,往往有个特点,它是在亲近的关系中由关系的双方共同塑造的。
这是这种情况特别棘手、难以处理的原因之一:处于关系中的人会相互影响,共同造就一个边界混淆、不分彼此的环境,任何一方都难以走出来。
从上述那个很极端的男青年的例子来说,这个时候比较清晰的表达方式是:“妈妈,我很希望你快乐,你不开心我也很难过。但这是我的婚姻,不是你的;你没有权力决定我的婚姻,就像我没有权力决定你的生命一样。我们各自是一个独立的人。”
但是,他往往是说不出这样一番话来的。因为他和他的妈妈内心都认为自己和对方是一体的;而且,他和妈妈共同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强化着这种边界混淆的状态。
当这种情境靠自己很难解开的时候,可能你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扮演一个比较稳定、可靠的第三方的角色,他们会不断地提示来访者,“嗨,在那个当下,你又陷进去了!”“看看啊,你是你,他是他,你们不是一回事。”
这是一种训练和学习。开始的时候你可能需要第三方的提示,当你能够学会在这些时刻,自己对自己说,“我是我,他是他”的时候,内心的边界就被建立起来了。
当你的内心清晰地明白,“我对对方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对方也没法真的把我怎么样”的时候,你会很自然地对对方说“不”,你会更能够为自己做事,照顾自己的生活。
这个小锦囊先分享到这里,祝愿看到它的你,能够拥有更自由、更从容、更有力量的生活!
*本条锦囊作者为心理咨询师彭烛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