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感淡漠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心理词条
前不久又看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母子分离的场景依然让人泪流不止,时隔三十年,悲伤依旧。
前年一部《我的前半生》,扮演凌零的女演员被网友骂得关闭评论。
喜欢、厌恶,悲伤、愤怒……由于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产生各种情绪体验,引发躯体反应,进而发展一系列的行为,都是身为凡人不可避免的。
我们都在学着进一步控制情绪,或者说发展情绪的控制能力,从而能令自己活得更轻松一点。
如果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是就能够从此之后潇潇洒洒驰骋人生了呢?
不,[情感淡漠症]了解一下。
01
“情感淡漠症”的定义
1979年出版的《精神病知识》的第二章“精神病的常见症状”中,有一个概念就是“情感淡漠症”,阐释如下:
对病人对外界刺激不起反应,对于工作、学习、前途、家庭、国家等切身有关的事情都不关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与“情感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情感不稳”共同构成常见的“情感(情绪)障碍”,亦即常见的精神障碍。
1989年的《精神卫生知识》中,关于这一病症的描述更详细了:
情感淡漠:
情感(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接触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体验。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理状态可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如冬暖夏冷引起愉快的情绪,受挫引起愤怒、失望的情绪;紧张引起不安的情绪、阅读文字时常为古人担忧而流泪或感叹等。
情感淡漠是指情绪反应的降低或缺乏,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失去兴趣,甚至对一般能引起正常人的极大悲伤或高度不快的事情如生死离别、久别重逢却能泰然处之、无动于衷,遇意外不惊、受捉弄不怒,面部表情冷淡呆板,内心体验贫乏。
这种情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痴呆病人。
1979年版本的定义里,将病症的描述集中在“行动”层面。到了1989年,详细描述了内心体验。
结合以上两个版本的阐释,将情绪体验和行动力缺乏结合起来,无非是对“情感冷漠症”最好的定义。人类是以活动的方式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生活和生产的质量,是衡量个体生命质量的真正指标。
02
情感淡漠症的患病原因
1. 与多巴胺缺失的关系
第一部分提到,情感淡漠症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但不是其特有的,同样存在于神经症、抑郁症等其他精神疾病以及阿尔兹海默病、脑卒中等非精神疾病中。
从情感淡漠与动机性快感缺失的神经机制来说,神经影像学的研究可以证实情感淡漠与前额叶活动相关,在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中,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结果显示患者的眶额叶皮质与前扣带回的血流灌注减少。
这些区域受多巴胺神经元支配,与动机和愉悦感相关,而多巴胺系统正是动机与愉悦感的调节系统。
在帕金森病人的研究中发现,情感淡漠与额叶和基底节的多巴胺代谢系统有关,尤其是纹状体的多巴胺摄取。研究表明,部分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动机性快感缺失,而动机性快感缺失与多巴胺系统密切相关。
2. 其他损伤或者精神类药物副作用导致的淡漠症状
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类药物后,有些会自己感觉到“情感淡漠”的症状,该高兴的时候高兴不起来,该笑的时候笑不出来,这是服药后的短暂性的不良反应。与真正的“情感淡漠症”的区别在于,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主要在于主观陈述,而“情感淡漠症”主要在于客观观察,而且患者自己拒不承认。
儿童期的创伤
在一组采用儿童创伤问卷(CTQ)中文版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中进行的调查显示,从小经历父母离异、分居或父母经常吵架的儿童,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不愿再相信他人,不愿轻易和他人建立情感,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儿童期创伤性经历可能增加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害妄想、情感淡漠及伤人毁物等症状风险。
内向性格?
少量的关于内向性格与精神分裂症情感淡漠的研究中,测量表上显示,孤独评分量表(UCLA)显示,得分高的病人有一些共同点:没有人可以依赖、与人很少有共同点、不想与人来望、结交朋友、很少感到与人有亲近感、很少感到有人了解自己、很少能找到合适伙伴、很少有人愿意与自己交谈等。
根据量表,研究人员表示,个性内向病人比正常人在情感表达方面有明显的淡漠特点。对于这个结论,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个性是由遗传基因加环境影响共同塑造的,这份量表反映出的问题,是果还是因?
如果是额叶损害、或者是童年期的不良抚养,导致了研究对象的“内向”呢?那这份测量表上的特征就不足与作为情感淡漠的形成因素,或者说,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统计学意义和实验室意义的因素,应该将之归类为不良抚养之下。
其他损伤及神经类疾病
采用淡漠症状评定量表(AES-C)、痴呆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oL-AD)对101例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测评发现,老年痴呆患者情感淡漠的发生率为82.2%,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2017年对140例治疗中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用淡漠量表进行评估,发现病例组患者70例均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情感淡漠。
脑白质疏松患者由于大脑慢性缺血其额叶、基底节等部位及相关神经通路严重受损进而导致情感淡漠。
一份对早期帕金森病伴发情感淡漠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其他非运动症状间的关系的观察表明,淡漠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常常合并疲劳及兴趣缺乏症状,对日后日常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目前认为帕金森病淡漠的机制为前额叶-基底节神经环路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但是具体发生机制仍待阐明。情感淡漠也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症状甚至是核心症状。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情感淡漠是抑郁障碍的一种表现,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以上疾病均表明,情感淡漠可以独立于抑郁障碍而存在并认为它与抑郁障碍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上有着本质不同。
03
情感淡漠的治疗
情感淡漠是精神分裂症大类下的病症之一,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以控制和改善患者的病情状况,但是长期用药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负担,影响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预后效果。
药物治疗加心理辅助治疗,是目前针对精神疾病类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
音乐治疗又称音乐疗法,还有人称其为音乐医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音乐可以提供一种良好的刺激作用于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促使其分泌一些有利于健康的激素、酶等活性物质。
健身操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其特点是强度低、密度小,运动量可大可小,容易控制,且作为一种群体性运动,可以帮助病人走出自我封闭,将其融入音乐中更能缓解精神压力,娱乐身心的功能。
04
个人见解
综上所述,情感淡漠症是精神分裂症的子病症之一。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降低,行为动机的严重缺乏。
情感淡漠症患者多巴胺分泌明显不足。
除了精神分裂症导致情感淡漠的表现之外,儿童期创伤、脑卒中、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等疾病也会引起情感淡漠,除此之外,服用抗精神类药物也会有情感淡漠的表现,但药物副作用所引起的淡漠主要体现在患者主观体验上,而非身边人的观察。
就像生活对于无痛感患者来说处处充满危险一样,情感淡漠症患者仿若活在一个无声无色的静止世界里,这不是主观意识控制的“不想”,而是由于相关神经元体的物理或生理损伤而“不能”。
痛苦和愉快是情绪的一体两面,情感淡漠症患者的“无动于衷”不仅令其本身“活着没趣味”,对他们的家人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患者不能给予情感的反馈,不能在生活中跟家人和朋友良好互动;更为严重的是生活生产动机的缺乏。这种缺乏会给个体的生活带来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清洁、整洁、规律饮食和运动;而工作上面的动机缺乏,会直接影响生存。
情感淡漠症,是真正的“行尸走肉”的病毒。跟喜怒哀乐共存吧,春天的雨,夏天的雷,秋天的雾,冬天的风,丰富了亚热带的四季。如果不小心困在了南极或北极,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