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有的“厌恶损失”心理
先来做个小游戏:
超市里有个工作人员正在发免费试用装,他给你递了两包;过了一会他急匆匆地跑过来说,“不好意思啊,我们规定每人只能免费拿一包,刚才是我工作失误多发了一包,您能还给我一包吗?”你有什么反应?
“既然是免费的,都给我了,为什么要拿回去?”(我是这么想的,你呢?)
再来做个小调查,下面这些情况你的选择是什么?
你正在逛街,店小二正在叫卖:“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本店特色……春季新款促销……”,你的脚步会慢下来吗?
你在商场看中一件打折的上衣,导购同时给你拿了件外套,让你一起穿着看上衣效果,你穿了觉得搭配效果不错,这时导购告诉你外套折扣力度不如上衣,最终你会连同外套一起买回家吗?
你的手机收到一条消息,有个你心仪的商品正在买赠活动,赠品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你会马上下单吗?
你可能“不错过”每一次“好机会”,正在不知不觉中买下畅销款、限量款、流行款、换季款、买赠款、搭售款等,它们可能是面膜、口红、卫生纸、洗涤用品、衣服……
你知道吗,心理学有个“厌恶损失”效应,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要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
也就是说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收益带来的满足(损失的价值感>得到的价值感),为此人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竭力避免损失,这也导致了人们做决策时的“偏差”,会本能地想要重新拿回损失之物。
诺贝尔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曾经用赌徒的例子来解释了厌恶损失效应的行为经济学现象。
赌客输100元,在赌徒心里感觉像是输了200元(损失价值=2倍收益价值);
如果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
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这时同样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就很难;
赌徒会千方百计地挽回损失(因为他感觉中的损失是远远高于实际损失,值得他继续“努力”)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中,给“厌恶损失心理”起了另一个名字,叫“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用“被剥夺”这个词来形容人们在损失“已有的好处”或“即将拥有的好处”时的“加倍的痛苦”,真是非常贴切啊!
回到开头的生活中的小例子,我们往往会“想象”一些未产生的损失,而这些损失被无意识地放大了数倍,让我们产生了“拥有它”的强烈的渴望:
“双11大减价,我不买就亏大了”;
“这外套配我的上衣正合适,听说卖的很快,我下次再来可能就没货了,还是今天出手吧”;
“TA不能离开我,没有TA我该怎么办?”
“所有的女生都有一只李佳琦口红,我不能没有!”
同时,我们在面对“损失”时,会更加舍不得,无法“止损”,无法放弃沉没成本:
等车:(迟到)“车怎么还不来,都等了快半小时了!”(其实只有10分钟左右)
失恋:“我知道我们可能不太合适,可毕竟我们在一起*年了啊,我不要分手!!”
看电影:(电影看了30分钟)“这电影真难看,但钱都已经花了,继续看完吧”
股票:(下跌)“我再等等,这个价格卖掉损失太大了”
那么怎样让我们对”损失“的价值感回归合理呢,我们不自觉地陷入各种消费陷阱,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冲动消费,最终真正减少我们的损失呢?
答案就在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
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摘自书中)
总的来说,“慢思考”代表我们的理智,“快思考”则是我们的无意识、直觉反应。
如果你发觉自己符合这些特征:冲动消费、舍不得扔掉不用的东西、家里有不少买回来也不用的东西、不敢/不想拒绝别人、正在煎熬你不喜欢的某种经历,那么,不妨让自己的大脑慢下来,重新评估你认为的“损失的价值”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