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一起吃了个饭。再次相见,我们都很兴奋,聊起了自己这几年的生活,回忆了曾经一起同窗的快乐时光。
但期间,我们都感到了明显的生疏,时间似乎悄悄地带走了很多中要的东西……
我们明白,昔日亲密的关系早已被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所消磨。
不知不觉,我们好像都越来越忙,忙着工作,忙着恋爱,偶尔有时间也会回家看看,却唯独越来越少地把时间和精力,分给那些在成长中陪伴我们最长时间的,我们的朋友。与此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交朋友这件事本身也变得更加困难了。
午夜梦回或忙得焦头烂额后想找人聊聊时,蓦然发觉“把通讯录翻了一遍,没能找到可以说话的人……”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能说话的人却越来越少,微信好友越来越多,能交心的,却越来越少。”
我们都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
与其他的亲密关系相比,友情能带给人们更多自由和快乐,一些不能和家人分享的挫折和辛苦,或者不愿与伴侣道的小秘密等等都可以和朋友说。
然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失去他们。
一个朋友曾无可奈何地这样描述 :“什么都没发生。也说不上什么感觉。我们之间的分离就像一条河,慢慢分岔流向了两个方向一样。”
我们唯有感伤,却知留不住时光。
当然,我们还会交到新朋友,也很容易交到朋友,因为友情的建立的附加条件很少,只需趣味相投,互相欣赏就能成为朋友。因此,我们一生拥有的朋友的数量也会超过伴侣的数量。
但是,虽然我们的阅历更加丰富、社交技能更加娴熟,但交到交心的朋友更难了。平日里呼朋引伴,到真正想找人说说话的时候却没几个。
为什么成人世界,交个知心的朋友越难了呢?
因为,友情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
童年时的友情以寻找玩伴为特点。这时的友情很简单。
到了青春期,友情的建立在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之间产生。
这时候,我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一时期的友情会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对朋友极为赤诚,情谊深刻而激烈,有时还会出现嫉妒、占有欲等表现自我边界模糊,这也是为什么此时我们很容易被身边的朋友所影响,往往因为朋友说一件T恤不好看,就将它扔在衣柜的最底层。
18-25岁被称为“成年初期”,这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朋友也开始有了脱落。此时我们可能会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国家或城市求学和工作,遇到爱人、结婚等等。
这时最需要获得的是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青春期那种互相占有类型的友情已经开始褪去。
由于在这个人生变动的时期,我们会经历升学、毕业、就业、调职或是搬家等变故,此时,友情的网络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那些在成长时期越多的变动,越难维系友情,也更难建立深厚的友情。
到了成年中期(25-50岁),人们交朋友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退化了。他们对自己的需要、理想都有了充分的认识,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通过与朋友的交流认识自己和未来的道路。
此时,成年男女更少愿意向朋友倾诉自己的想法。而让关系走向友谊的关键,就是自我暴露。
没有足够的自我暴露,关系只能维持在熟人的层面,停滞不前。
此外,友情是双向的。虽然当我们称一个人为自己的朋友时,往往默认这段关系是相互的。但研究证明,有一半的人都只是误以为自己和别人是朋友。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一些人看起来似乎“朋友遍天下“,却依然十分孤独,在关键时刻总是找不到人陪伴。
成年人的友谊是复杂的,友谊的建立除了出于情感、志同道合的因素外,还会受到资源置换等利益因素的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的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Alexander Nehamas)形容说,成年人的友谊更像是艺术品。
他们在择友时考虑更多的是文化价值、社会规范和界限、社会经济因素、对方受教育的情况等实际因素,并且,试图寻找那些与自己在人格、兴趣和生活目标上真正相似的人。
成人的世界是孤独的,成长的过程,必然是走向孤独的过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一直想要追寻友情的心情。生而为人,我们都有情感的需要,谁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一路孤军奋战,而不感到疲惫呢?
谁不希望在我们最需要挚友的时候,能有个随时随地和你聊天的人。
其实好友在精,不在多。
一个人不可能有许多朋友。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
我们终此一生,都在逃离孤独的束缚,寻找终生不渝的朋友、永不将就的爱情。
这里是心理FM,悦读心时光,今天和你分享的部分内容摘自今天和你分享的这本书《孤独少女的光芒》,希望这本书能伴你在孤独迷惘的岁月里,依然坚强、阳光,永不退缩。
节目最后是赠书福利,在心理FM公众号10月8号晚的推送下留言,就有机会获得这本书。
如果想找到同类节目,搜索心理FM的《悦读心时光》专辑,动动小手点击订阅收藏,即可随时随地收听本专栏所有目。
我们,下期悦读心时光再见啦。
原作者名:
心研社
转载来源:
心研社
转载原标题:
你把通讯录翻了一遍,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
授权说明:
录制转载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