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读书学习,也需要一点愉悦感
文:
来源: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在心理学上,一件事物能否引发愉悦感,或者说正向的积极情感,基本上跟这四个要素,有比较强的正相关性。
1)新鲜感
神经科学已经证实: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觉知,会受到对其熟悉程度的影响。越熟悉的事物,引起我们神经元电位波动的程度就越低,也就越难唤起我们的情感。
简而言之,给生活注入活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引入新鲜事物,不断走出自己熟悉的范围。
但是,新鲜感绝非越高越好。过高(或者不经控制)的新鲜感,会不断堆高大脑的激素分泌,一旦活动停止,活跃水平下降,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种落差,会反过来令我们感到空虚、无聊、烦躁。
这就是上瘾的症状。
2)自主性
自主性,指的是你跟这件事物发生联系,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由自己把控和决定的。
高度的自主性,常常跟兴趣相关联,属于内部动机,会放大正面情绪;而低度的自主性,往往是受制于工作、生活、物质等外部动机,会放大其负面情绪。
也就是说,在前者中,你更容易体会到进步和成果;而在后者,你更关注的是不犯错 —— 这常常会导向沮丧、无助和压力。
3)可控性
可控性,指的是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能够理解和控制这样事物。
可控性高的事物,会内化成我们的习惯,被分配到较少的神经元,从而难以唤起情感。
但同时,可控性过低的事物,一旦我们觉察到其超出了控制范围,就会反过来导致焦虑、恐惧、紧张,也不利于我们的情绪稳定。
所以,可控性必须保持在一个均衡且稳定的水平,这样才能维持住良好的正向情感。
4)参与感
最后一个要素,是这个事物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你动手操作(或者动脑思考)。
为什么参与感如此重要?因为,在这几个要素中,唯有参与感,能够启动我们大脑的「奖赏回路」—— 通过执行一个操作,获得反馈,大脑得到信号,反过来强化这个操作 —— 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就是愉悦感。
如果没有高度参与,愉悦感是很难持久的,因为你跟对象事物之间始终是疏离的,这会产生一个上限。
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愉悦感」的产生条件:高自主性、高参与度,中新鲜感,中可控性。
其实,如果进一步,把自主性和新鲜感合并成「兴趣」,把参与度和可控性合并成「挑战」,你会发现,这正是「心流」的两大要素。
从这个角度讲,心流的本质,其实也是利用持久、稳定的愉悦感,不断促进和强化我们的行为。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健康的娱乐活动」,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回过头检验一下。
拿看剧和综艺来说,它们缺乏的是什么呢?参与感。
大多数电视剧、电影和综艺,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常常采取一种「爆米花模式」:把内容掰开,揉碎了,一口口喂给你。你什么都不用做,也不用动脑,坐着享受就行。
这很好理解,门槛稍微高一点,都可能筛掉一批用户。
这并非国内的专利。《语言学的邀请》中,有这么一种说法:美国的杂志有两种,低级的杂志提供结论,高级的杂志提供原因。
什么意思呢?「低级」的杂志唯恐你看不懂,怕你把它放下,因此处心积虑地帮你作出判断,告诉你「结论是什么」;而「高级」的杂志则不然,越是看上去明确的结论,它们就越不下判断,而是把事实和原因放到一起,依赖读者自己去找出论断。
所以像「奇葩说」,第一季还不错,后面的瞥了几眼就没什么兴致了。越到后来,越没缺乏思辨性,变成了看谁的故事讲得好,谁的内容煽情,谁的金句更抓人。观众基本无需思考,感动就行。
但同样是辩论,前几天推荐的 IQ2US 就好很多 —— 摒弃语言因素不谈,后者的信息量巨大,听的时候基本上要常常暂停,否则很容易忽略掉一些信息。
同样,为什么我会推崇一些好的美剧和英剧(比如黑镜、9号秘事)?不仅仅因为剧情和演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细节相当考究。
不关注细节,也能看完剧情;但如果你注意到细节,不断地在脑子里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逻辑线,会获得更全面、更立体的体验。
另一个大众娱乐是游戏。
乍一看,游戏很符合这四个要素 —— 这很自然,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
但游戏有一个原罪:它的诞生,就是为了让人「投入更多时间」的。
会有一款游戏主动告诉你「玩一个小时了,该休息了」,然后强制你退出吗?作为一个从MUD开始、二十年游戏龄的老玩家,至少我是没见过 —— 除了防沉迷系统。
所以,伴随游戏的最大问题,就是上瘾。
习惯了从游戏中得到大量新鲜感和愉悦感,你就再也很难对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活动,产生足够的动力。
那么,除了这些大众娱乐,还有什么活动,能带来持久而稳定的愉悦感呢?
1. 学一门新技能
不要怀疑,学习一门新技能,是给生活带来幸福感,极其有效的方式。
无需把「技能」看得太高,其实非常简单,像烘焙,绘画,折纸,模型,设计,乐器,甚至整理收纳,都可以是对抗生活的慵常和无聊的手段。
这里很重要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自主性:学习这门技能,应该是出于兴趣,而非为了维生。否则,你就只是在工作而已。
这种情况下,你会过于注重结果、效率,担忧自己是否犯错,反而会患得患失,徒增压力。
第二点,是新鲜感。
绝大多数技能的新鲜感水平,大体上,都呈现U形曲线:
刚入门时,由于毫无了解,新鲜感是最高的;
随着掌握程度提升,会进入一个平台期,这时,需要大量练习,新鲜感会慢慢降低;
过了这个阶段,才算是真正入门,这时,你会接触到更多的技巧、花式、知识,新鲜感继续攀升,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但很多人的问题就在这里:过于注重短期大量的新鲜感,而难以承受后面的落差。因此,常常浅尝辄止,浪费了大量的机会。
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呢?你需要把目光集中在内部和过程,关注自己每一次的进步和收获,关注动手之后的反馈,从中获得成就感,而非关注外部和结果。
我最近在尝试手冲咖啡。买不同产地的咖啡粉,用不同的比例,不同的萃取方式,体会每一次做出来,咖啡风味的细微差别,很有意思。
后面,打算自己磨豆,再后面,可能会学一下拉花,等等。
从实际效果来讲,这样很麻烦,远不如买一个胶囊咖啡机,方便又省时。但重点是,我并不是想喝咖啡,而是想动手做点东西 —— 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前阵子,尝试自己建站。于是,开始自学前端语言。尽管从实用性来说,我可能一辈子也用不到这些技能,但动手做出一些成果,本身就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生活空虚、百无聊赖,也许,是时候学着动手做点什么了。
2. 思维练习
每天做一些思维练习,不仅能让大脑保持运转,还能让生活变得更充实。
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都很推崇这个方法。比如作家 James Altucher,他有一套自己的「10个点子法则」:每天给自己定一个主题,让自己不受约束地想10个点子,尽量不跟以前的重复。
比如「我能选择的10个创业项目」「让我有更多自由时间的10个方法」「让上下班变得更有趣的10个方式」……诸如此类。
通过设定一个规则、一个焦点,强迫大脑运转起来,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进行联想,查找资料,将固化的大脑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让大脑接触更多新鲜、不同寻常的信息,不断提高创造力。
我自己的习惯,是在读书、工作、思考中,不断地强迫自己去「提问」,一旦想出一个问题,就立刻记下来,写在 Focused 清单里,再每天拿出来思考,不求找到答案,重点在于让思维转动起来。
这些问题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跟工作相关,也可以完全无关。
比如:
是否考虑做一个社群?
如何将每天的学习跟读者分享?
如何优化自己的信息管理流程?
如何设计一款符合自己需求的XX产品?
如何针对不同场景设计一些不同的思维模型?
……
我习惯一边散步一边思考。有时就在家里来回踱步,有时就挑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一边慢慢徜徉,慢慢将脑子里的想法发散、联系、重组,探寻各种可能性。
这些东西,有的会被我写到文章里,有的会运用到后续的产品开发流程中,当然,大多数都没有用上 —— 但没有关系,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带来巨大的充实感,让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
3. 解谜
如果你是推理小说迷,你一定知道埃勒里·奎因,以及他经典的「向读者挑战」。
尽管奎因的诡计,基本没什么人能猜中,但这个玩法很有意思:它把读推理小说,变成了一个需要同步思考和参与的冒险,而非单向的接受。
有一段时间,我的娱乐是什么呢?搜集各种「叙述性诡计」的推理小说,然后一边读,一边猜:作者用的叙述性诡计是什么?布了什么陷阱?哪些地方留下了线索?
可惜,叙诡的小说太少了,看完了就没得看。
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想体验,推荐麻耶雄嵩的书,很有意思。
有段时间也喜欢玩桌游。大学时沉迷「天黑请闭眼」(那时国内还没有狼人),后来又玩过各种德式策略游戏、美式社交游戏,还玩过跑团 —— 但这些都算是小众活动,对参与者有很高要求,也是实在没什么时间,就玩得少了。
现在玩得比较多的,是「谋杀之谜」:一群人,每人分到一个剧本,扮演一个角色,通过聊天和交换线索,来推理出凶手。很好玩,不过也很小众就是了。
前阵子还认真思考过,要不要投资一家桌游店。到时如果开了,欢迎大家来捧场。: )
另一项解谜活动,是看悬疑片。不讳言,我看电影很少,大概就一两百部吧,95%都是悬疑片,而且是「结局反转」的那种。
乐趣在哪里呢?就是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去想:真相是什么?反转的点是什么?有些好的片子,最终反转的时候,真的能让人脊背一凉。
这里就不剧透了。
4. 写作
写作,不但是一种跟世界沟通的方式,更是一种挖掘内心、确认「存在感」的方法。
所以,我喜欢写作,不仅仅是因为能够传达价值,也在于,通过写作,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
不要担心,这里的写作,并非指像我一样,汪洋恣肆一次写四五千字。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也缺乏写作经验的话,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先试着开始练习。
1)自由写作
每次给自己定一个主题,先用5分钟构思,再用15分钟书写,不用考虑结构、行文,只管将自己脑海中的内容写下来,字数不拘,但不要超时。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让你摒弃对于「写作」的恐惧心理,将其转换成一种简单可行的活动,并从中获得切实的反馈。
当然,这样写下来的东西,可能95%都没有什么价值 —— 这并不重要。重点在于,你能够不断去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将思维转化为文字,并传达出来。
慢慢练习,直到下意识写出来的文字,能够「拿得出手」,不再需要后续的修改,就算完成这一阶段的练习了。
2)复述写作
什么是复述写作呢?就是将你今天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每次针对一个知识点,试着把它讲清楚、讲透彻,不要超过20分钟。
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强化你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帮你积累大量的素材。
偷偷透露给你:这也是我自己常用的方法。
3)改写
改写就更简单了。读书时,或者看到一段话、一个内容、一张帖子,只要有感触,试着按照它的主要内容,将文字进行改写。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习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你能够不断锻炼文笔,体会遣词用字间细微的差异,不断揣摩表达的精确性、有效性和信息量。
同样,每次控制在20分钟内,让自己得以集中注意力,不断强化这个习惯。
慢慢的,你会体会到思维和表达的快感。
作者简介:Lachel,广告人、互联网经理人,现创业公司CEO。知乎25万赞作者,心理学、管理、市场营销领域活跃作者。LinkedIn、36氪、分答、插坐学院特约作者。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责任编辑:Spencer 林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