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你试图拯救他
文:卢悦 | 壹心理专栏 · 心之助
弃妇和良心犯心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孩子
我们是如何看待离婚的?离婚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很多女人来说,离婚似乎就宣告着一个妃子被打入冷宫,离婚就等于她的女人的生命的告终,她的一生将是可悲的弃妇,会生活在愁云惨雾的世界末日;或者她不愿意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群,在她看来,离异人士就是败者组,没有婚姻的女人就是loser,被同情就是一种羞辱。
而对男人来说,抛弃一个像孩子一样无助的女人,就像是一个良心犯。良心犯的刑期不定,全在于他内心的成熟度,很多男人对内疚的应对方式是试图蒙混过关,假装它不存在,但其实它就像是阴雨天的老寒腿一样,会时不时地发作,让他内心深受煎熬。
无论如何,离婚所引发的分离焦虑和丧失感,对我们的人格水平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多人面具和皮袍下的原形被打将出来,我们内在受伤的小孩会被迫露面,对很多人而言这不啻于打开了“潘多拉之盒”。
无论是“弃妇”还是“良心犯”,他们内心都有一个深受创伤的内在的小孩的形象,也有一个伤害自己孩子的内在的父母的形象,这两个角色是他们过去生活曾经受伤的经验所积累并内化起来的、对自己与他人形象的一种定义。
如果一个小孩从小的生活就围绕着如何从父母对自己的忽略、苛责和强力的控制中挣扎出来,那么当他离婚的时候,他就会遇到小时候非常熟悉的体验。一个无力掌控自己生活的小孩的痛苦就会又回到她的生活中来。用大白话说,就是“触景伤情”。一个人咬牙发狠说我长大了一定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也受到不完整的家庭之苦,这时候,他期待的是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养育者,和让一个孩子更开心和快乐,这么做的一切的动因是他误以为这样就可以修复他自己作为一个孩子受伤的创伤。
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的游戏
在汶川地震灾区,我看到过一个镇长,他全家人都死了,他拼命不眠不休地工作了一个星期,然后被人强行送到病床上。他崩溃了,他试图用拯救他人来拯救自己,因为他不想触碰自己的痛苦,就试图成为拯救者来避免自己堕入受害者的角色。
离婚会让我们出现三个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我们都不愿意成为迫害者,所以在离婚的时候,我们就会互相妖魔化都把对方当成迫害者,让自己成为受害者,但离婚后,谁又都不愿意成为受害者,都希望成为拯救者。
第一种:父母是拯救者
有的离婚的女人(男人)期望前夫(前妻)遭罪,然后自己可以成为拯救者来拯救这个迷途的浪子,就像是《简爱》里的结局一样。
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离婚的女人(男人)则把孩子当成受害者,自己是重要的拯救者,把前夫(前妻)当成迫害者。很多孩子被送到前夫或者前妻那里,孩子从对方父母家庭出来就会被妈妈(爸爸)问各种细节:你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见了谁,他们都说什么……有时父母一方还会故意找一些证据证明孩子在那边过得不好。
这些爸爸妈妈声称是为了关心孩子,怕孩子吃亏吃苦,但这其实是自己的焦虑和嫉妒的情绪作祟,一方面她(他)把孩子当成受害者,如果孩子说有不爽的部分,她(他)就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前夫是迫害者的证据,她(他)就可以稳定地做拯救者了。
另一方面她可能也会害怕听到孩子说:“妈妈,那个阿姨对我很好。”(“爸爸,有个叔叔对我很好。”)“他们过得比咱们过得好。”这就让她(他)又回到了可悲的“受害者”位置上,这是她(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如果没有人愿意当受害者,那么做受害者的,只有是孩子了。孩子“勇敢”地承担了父母都无法承受的痛苦,结果是什么呢?
这个孩子就要站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父母中有一方是恶魔。这个孩子就要感觉到自己很糟糕,自己是一场悲剧的牺牲品,而且毫无可能修复,长大后,她可能会非常痛恨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会认同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并永远没有长大的可能,因为一旦长大,就意味着把受害者的角色还给自己的父母,这是他们无法承受的。我见过很多孩子都在上大学前忽然网瘾大发,而父母那时本来约定等孩子上大学就离婚的。
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长大,但太多的父母不愿意孩子长大,因为孩子长大后,他们就要面对自己的内在的孩子了,所以他们在潜意识中不断催眠他们的孩子:不要长大,因为我害怕。
如果离婚父母都把孩子当受害者,他们可能就会宽严失据。比如妈妈会因为把自己的创伤放在孩子身上,而对孩子有太多的溺爱;很多爸爸也会因为是良心犯而对孩子不敢管理,他对孩子的内疚妨碍他对孩子实施理直气壮的管理。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会痛恨自己的父母对他的伤害,因为他对分离的概念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父母是欠着他的。(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 壹心理专栏 · 心之助 ,情感复合和情绪管理专家,帮你提高情商,驾驭婚恋幸福。转载须注明作者及相关信息。
微信 | 心之助(luyuexinli)
新浪微博 | 卢悦卢悦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