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y水

Lv10  关怀海豚

咨询达人/心探教练/互动达人/心理作者
题主好
我是心探Kelly水
题主是一个🈶️责任的人,希望家人团结,彼此可以懂得,可以感受到题主是一个愿意为家庭改变的人。

【感觉家庭关系挺混乱的,好像亲子角色颠倒?】

题主有些困惑,感觉自己很“操心”,承担着为家庭改变的责任。
并且学习了心理学想和父母去交流这方面,分享关于心理学或者更科学的方法。
这个想法特别理解你,我自己也有过。

我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也会探索原生家庭,其实每个人都一样,记得我的老师第一天课程就提到,我学习家庭治疗,千万不要去给自己家庭治疗。

记得有个故事:耶稣得道不能回故乡传道,别人会记得他是木匠的儿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到一句很熟悉的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我们也一样,父母和我们太近了,反而有时也不愿意听父母说太多。

我个人有几个建议:

1:学习心理学,有句话特别熟悉,谁痛苦谁改变,我们一定是在关系中想要突破,才会来学习,往往也是家庭中最有能力改变的人。

父母的思维模式习惯了,我们确实会发现很多问题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系,也会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父母对于我们的教育,发现了很多问题。

我们自己有时候并不能接纳,反而对父母会产生“怨恨和责备”同时又感到无力。
我们在这种情绪中拉扯,其实是会很辛苦的。

2:学会边界

我们学习了心理学就知道父母并非完人,也🈶️局限,他们的时代,文化,还有他们的原生家庭等。

我们也知道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成长后自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我们学习就是自己负责,并且学习以后🈶️能力打破代际传递。

我们对父母🈶️要求,如果没有改变,也会有情绪,因为我们自己还不接纳,我们希望父母“完美”,所以也会投射到父母的身上。

父母的事情是父母的,我们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或者我们问问自己,自己有没有为不想改变找借口呢?把所有问题归因到父母的身上?

这些觉察会让我们去看到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期待”“希望”。

我们知道,老一辈常为晚辈的大事小情操心,他们没有界限概念,也觉察不到自身情绪情感状态,故而也不能在情感层面回应子女的需求。

3:自我关怀
假如我们了解到父母的局限,也会明白他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是普通人,情绪是一种提醒,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试试回到自己。
我们可以做自己,学会自我关怀。
我们也看到父母这代人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允许父母做自己,允许自己做自己。

这样我们就会接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

我们试试读一读这段话:
看见自己,感觉到痛苦,和自己说,我不去改变我父母,我看到自己的期待了。
我以后做自己,不用去“教他们”,这样好像回到了亲子关系颠倒的角色,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情。
但是自己又很棒,觉察到了呢。

4:学会角色互换

被家人说强迫控制做任何事情,感觉到自己的委屈了。
父母也是常常为事焦虑,而缓解焦虑的方式就是常叨叨,老一辈的思想行为模式比较固化,的确难以自我觉察和改变。

我们会不会觉得他们也是在强迫和控制?

我们能做自己心有余力时,去倾听他们叨叨的家长里短而不批判吗?
我们也可以试试,身心状态好的时候也去试试?
我们如果可以和父母互相理解的时候,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绪流动?

父母如果被你接纳,我们的初心关于分享交流,会不会也被父母理解接纳。
我们有时候可以换换角色。
这样我们也可以更好的理解,甚至还可以假设:
以后我们自己成家后,会如何去经营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呢?
父母身上的优点是什么?不足的地方哪些可以改变一下。
这样也就是家庭打破代际了呢。

5:觉察自己

题主说察觉到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被倾听,能被他人接纳糟糕的自己。

我们如果感受到,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咨询师,或者倾听老师,把自己的强烈需求说出来。
也可以写写觉察日记。
我们可以把一些话通过信的方式写出来,即使父母不能马上懂。至少你可以梳理自己的情绪呢。
看见即疗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自己没有安全感,也喜欢给人讲道理,或许也有自己存在自卑的心理状态。
我们让自己成长,当我们随着学习的时间,越来越明白,成长和自己有关,和他人无关。

6: 尊重彼此

要想改变这个局面,作为我们也得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讲道理的方式不是不行,多注意这样的行为会不会给他人造成困扰呢。

同时也得自我分析,看看道理适不适合他人?
这样也可以理解自己,或许我们现实生活中父母说的,我们也会嘴上说明白了,可我们做出来跟父母所说的不一样。

他们好像从来都不懂我,我们也未必懂他们。
这样我们就会理解彼此了。

推荐题主一本书:《依恋与家庭治疗》。

世界和我爱着你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