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家庭关系挺混乱的,好像亲子角色颠倒?

匿名用户
#家庭关系#成长过程#父母沟通
自从接触心理学后,慢慢发现有一些东西是来自原生家庭创伤。有时候我会跟父母去交流这方面,分享关于心理学或者更科学的方法。 昨天我跟妈妈谈话的时候,不知怎么回事越谈越混乱,这种感觉很微妙,那一瞬间我感觉好像在对着镜子说话。我做着什么,她也跟着我做着什么。这让我感觉更混乱了,等我冷静后。发现之前我教她的一些东西,反过来用我教她的东西教我。而这种状况不是第1次了。我感觉到痛苦,觉得自己不应该教他们。好像回到了亲子关系颠倒的角色,我觉得我在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情。 后面我回想她当时的状态,是不是不够好?在沟通的过程中,她好像屏蔽掉我所说一部分话。我没有强迫她控制她做任何事情,但她却在说我在控制她。而我的初心是我很想跟你分享交流成长。 我能察觉到我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被倾听,能被他人接纳糟糕的自己。可现实生活中他们嘴上说他们明白了,可他们做出来跟他们所说的一样。 他们好像从来都不懂我。

自从接触心理学后,慢慢发现有一些东西是来自原生家庭创伤。有时候我会跟父母去交流这方面,分享关于心理学或者更科学的方法。 昨天我跟妈妈谈话的时候,不知怎么回事越谈越混乱,这种感觉很微妙,那一瞬间我感觉好像在对着镜子说话。我做着什么,她也跟着我做着什么。这让我感觉更混乱了,等我冷静后。发现之前我教她的一些东西,反过来用我教她的东西教我。而这种状况不是第1次了。我感觉到痛苦,觉得自己不应该教他们。好像回到了亲子关系颠倒的角色,我觉得我在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情。 后面我回想她当时的状态,是不是不够好?在沟通的过程中,她好像屏蔽掉我所说一部分话。我没有强迫她控制她做任何事情,但她却在说我在控制她。而我的初心是我很想跟你分享交流成长。 我能察觉到我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被倾听,能被他人接纳糟糕的自己。可现实生活中他们嘴上说他们明白了,可他们做出来跟他们所说的一样。 他们好像从来都不懂我。

2674阅读
·7回答
收藏
题主好我是心探Kelly水题主是一个🈶️责任的人,希望家人团结,彼此可以懂得,可以感受到题主是一个愿意为家庭改变的人。【感觉家庭关系挺混乱的,好像亲子角色颠倒?】题主有些困惑,感觉自己很“操心”,承担着为家庭改变的责任。并且学习了心理学想和父母去交流这方面,分享关于心理学或者更科学的方法。这个想法特别理解你,我自己也有过。我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也会探索原生家庭,其实每个人都一样,记得我的老师第一天课程就提到,我学习家庭治疗,千万不要去给自己家庭治疗。记得有个故事:耶稣得道不能回故乡传道,别人会记得他是木匠的儿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到一句很熟悉的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们也一样,父母和我们太近了,反而有时也不愿意听父母说太多。我个人有几个建议:1:学习心理学,有句话特别熟悉,谁痛苦谁改变,我们一定是在关系中想要突破,才会来学习,往往也是家庭中最有能力改变的人。父母的思维模式习惯了,我们确实会发现很多问题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系,也会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父母对于我们的教育,发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自己有时候并不能接纳,反而对父母会产生“怨恨和责备”同时又感到无力。我们在这种情绪中拉扯,其实是会很辛苦的。2:学会边界我们学习了心理学就知道父母并非完人,也🈶️局限,他们的时代,文化,还有他们的原生家庭等。我们也知道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成长后自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学习就是自己负责,并且学习以后🈶️能力打破代际传递。我们对父母🈶️要求,如果没有改变,也会有情绪,因为我们自己还不接纳,我们希望父母“完美”,所以也会投射到父母的身上。父母的事情是父母的,我们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或者我们问问自己,自己有没有为不想改变找借口呢?把所有问题归因到父母的身上?这些觉察会让我们去看到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期待”“希望”。我们知道,老一辈常为晚辈的大事小情操心,他们没有界限概念,也觉察不到自身情绪情感状态,故而也不能在情感层面回应子女的需求。3:自我关怀假如我们了解到父母的局限,也会明白他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是普通人,情绪是一种提醒,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试试回到自己。我们可以做自己,学会自我关怀。我们也看到父母这代人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允许父母做自己,允许自己做自己。这样我们就会接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试试读一读这段话:看见自己,感觉到痛苦,和自己说,我不去改变我父母,我看到自己的期待了。我以后做自己,不用去“教他们”,这样好像回到了亲子关系颠倒的角色,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情。但是自己又很棒,觉察到了呢。4:学会角色互换被家人说强迫控制做任何事情,感觉到自己的委屈了。父母也是常常为事焦虑,而缓解焦虑的方式就是常叨叨,老一辈的思想行为模式比较固化,的确难以自我觉察和改变。我们会不会觉得他们也是在强迫和控制?我们能做自己心有余力时,去倾听他们叨叨的家长里短而不批判吗?我们也可以试试,身心状态好的时候也去试试?我们如果可以和父母互相理解的时候,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绪流动?父母如果被你接纳,我们的初心关于分享交流,会不会也被父母理解接纳。我们有时候可以换换角色。这样我们也可以更好的理解,甚至还可以假设:以后我们自己成家后,会如何去经营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呢?父母身上的优点是什么?不足的地方哪些可以改变一下。这样也就是家庭打破代际了呢。5:觉察自己题主说察觉到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被倾听,能被他人接纳糟糕的自己。我们如果感受到,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咨询师,或者倾听老师,把自己的强烈需求说出来。也可以写写觉察日记。我们可以把一些话通过信的方式写出来,即使父母不能马上懂。至少你可以梳理自己的情绪呢。看见即疗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自己没有安全感,也喜欢给人讲道理,或许也有自己存在自卑的心理状态。我们让自己成长,当我们随着学习的时间,越来越明白,成长和自己有关,和他人无关。6:尊重彼此要想改变这个局面,作为我们也得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讲道理的方式不是不行,多注意这样的行为会不会给他人造成困扰呢。同时也得自我分析,看看道理适不适合他人?这样也可以理解自己,或许我们现实生活中父母说的,我们也会嘴上说明白了,可我们做出来跟父母所说的不一样。他们好像从来都不懂我,我们也未必懂他们。这样我们就会理解彼此了。推荐题主一本书:《依恋与家庭治疗》。世界和我爱着你

题主好我是心探Kelly水题主是一个🈶️责任的人,希望家人团结,彼此可以懂得,可以感受到题主是一个愿意为家庭改变的人。【感觉家庭关系挺混乱的,好像亲子角色颠倒?】题主有些困惑,感觉自己很“操心”,承担着为家庭改变的责任。并且学习了心理学想和父母去交流这方面,分享关于心理学或者更科学的方法。这个想法特别理解你,我自己也有过。我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也会探索原生家庭,其实每个人都一样,记得我的老师第一天课程就提到,我学习家庭治疗,千万不要去给自己家庭治疗。记得有个故事:耶稣得道不能回故乡传道,别人会记得他是木匠的儿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到一句很熟悉的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们也一样,父母和我们太近了,反而有时也不愿意听父母说太多。我个人有几个建议:1:学习心理学,有句话特别熟悉,谁痛苦谁改变,我们一定是在关系中想要突破,才会来学习,往往也是家庭中最有能力改变的人。父母的思维模式习惯了,我们确实会发现很多问题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系,也会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父母对于我们的教育,发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自己有时候并不能接纳,反而对父母会产生“怨恨和责备”同时又感到无力。我们在这种情绪中拉扯,其实是会很辛苦的。2:学会边界我们学习了心理学就知道父母并非完人,也🈶️局限,他们的时代,文化,还有他们的原生家庭等。我们也知道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成长后自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学习就是自己负责,并且学习以后🈶️能力打破代际传递。我们对父母🈶️要求,如果没有改变,也会有情绪,因为我们自己还不接纳,我们希望父母“完美”,所以也会投射到父母的身上。父母的事情是父母的,我们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或者我们问问自己,自己有没有为不想改变找借口呢?把所有问题归因到父母的身上?这些觉察会让我们去看到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期待”“希望”。我们知道,老一辈常为晚辈的大事小情操心,他们没有界限概念,也觉察不到自身情绪情感状态,故而也不能在情感层面回应子女的需求。3:自我关怀假如我们了解到父母的局限,也会明白他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是普通人,情绪是一种提醒,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试试回到自己。我们可以做自己,学会自我关怀。我们也看到父母这代人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允许父母做自己,允许自己做自己。这样我们就会接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试试读一读这段话:看见自己,感觉到痛苦,和自己说,我不去改变我父母,我看到自己的期待了。我以后做自己,不用去“教他们”,这样好像回到了亲子关系颠倒的角色,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情。但是自己又很棒,觉察到了呢。4:学会角色互换被家人说强迫控制做任何事情,感觉到自己的委屈了。父母也是常常为事焦虑,而缓解焦虑的方式就是常叨叨,老一辈的思想行为模式比较固化,的确难以自我觉察和改变。我们会不会觉得他们也是在强迫和控制?我们能做自己心有余力时,去倾听他们叨叨的家长里短而不批判吗?我们也可以试试,身心状态好的时候也去试试?我们如果可以和父母互相理解的时候,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绪流动?父母如果被你接纳,我们的初心关于分享交流,会不会也被父母理解接纳。我们有时候可以换换角色。这样我们也可以更好的理解,甚至还可以假设:以后我们自己成家后,会如何去经营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呢?父母身上的优点是什么?不足的地方哪些可以改变一下。这样也就是家庭打破代际了呢。5:觉察自己题主说察觉到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被倾听,能被他人接纳糟糕的自己。我们如果感受到,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咨询师,或者倾听老师,把自己的强烈需求说出来。也可以写写觉察日记。我们可以把一些话通过信的方式写出来,即使父母不能马上懂。至少你可以梳理自己的情绪呢。看见即疗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自己没有安全感,也喜欢给人讲道理,或许也有自己存在自卑的心理状态。我们让自己成长,当我们随着学习的时间,越来越明白,成长和自己有关,和他人无关。6:尊重彼此要想改变这个局面,作为我们也得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讲道理的方式不是不行,多注意这样的行为会不会给他人造成困扰呢。同时也得自我分析,看看道理适不适合他人?这样也可以理解自己,或许我们现实生活中父母说的,我们也会嘴上说明白了,可我们做出来跟父母所说的不一样。他们好像从来都不懂我,我们也未必懂他们。这样我们就会理解彼此了。推荐题主一本书:《依恋与家庭治疗》。世界和我爱着你

5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感谢你的提问。看完你的问题描述,感受着你的渴望和失望,以及痛苦。那么,请题主先给自己一个爱的拥抱,我们再继续往下,好吗?1关于接触了心理学之后的发现。关于“自从接触心理学后,慢慢发现有一些东西是来自原生家庭创伤。有时候我会跟父母去交流这方面,分享关于心理学或者更科学的方法。……”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受到题主成长起来的力量,开始对你的原生家庭产生了一些扰动,对吗?从题中可以看的出来,题主是一个爱学习也爱分享的人,同时还会拿来和父母交流。还因此发现了有一些东西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往往是家族里非常有力量的那个人才能看到这些。2关于亲子关系的颠倒。随着交流的深入,以及题主你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互动的模式的觉察,发现了过去不曾发现的东西。比如亲子关系的颠倒的猜想。冰千里老师提到过: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所以,题主你的觉察和猜想,不妨再深入一点,再清晰一点,穿越这个痛苦,可能会有更多地觉知。觉知之后,选择接纳,是否真的是亲子关系的错位,以及怎么样的错位的答案会慢慢地浮现上来。事实上,很多事情要探究的是背后的成因和规律,而不是探究对错,如果探究对错,可能每个人在不同的立场上出发,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模板的是非对错。家这个地方,很难谈对错。所以,让我们来继续觉察背后的成因吧,毕竟,觉察即治愈。3关于觉察到的需求。关于“我能察觉到我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被倾听,能被他人接纳糟糕的自己。可现实生活中他们嘴上说他们明白了,可他们做出来跟他们所说的一样。他们好像从来都不懂我。”从心理学上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渴望被倾听和被理解,以及接纳糟糕的自己,本质上都是在渴望被爱和被关注。为什么渴望呢?因为从未被满足过,所以渴望。也因为从未被满足过,所以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模样。因此,我们需要先学会倾听自己,和理解自己开始,尝试着具体化爱的模样,学习自己爱自己。如果一直向外看,我们会永远都看不懂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差异值有3000%,所以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因为,我们需要具体化和共情等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别人。最后,再分享一个老师对自己的自我调侃给题主你:我是有多肤浅,才会让所有人都能理解我和懂我?所以,题主你看,当我们希望让所有人懂我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希望。而他们真的完全懂你的时候,可能你还不一定喜欢。我们可以喜欢时而的共鸣,也可以喜欢保持时而的孤独,一切都是流动的。❤️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题主你好,感谢你的提问。看完你的问题描述,感受着你的渴望和失望,以及痛苦。那么,请题主先给自己一个爱的拥抱,我们再继续往下,好吗?1关于接触了心理学之后的发现。关于“自从接触心理学后,慢慢发现有一些东西是来自原生家庭创伤。有时候我会跟父母去交流这方面,分享关于心理学或者更科学的方法。……”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受到题主成长起来的力量,开始对你的原生家庭产生了一些扰动,对吗?从题中可以看的出来,题主是一个爱学习也爱分享的人,同时还会拿来和父母交流。还因此发现了有一些东西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往往是家族里非常有力量的那个人才能看到这些。2关于亲子关系的颠倒。随着交流的深入,以及题主你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互动的模式的觉察,发现了过去不曾发现的东西。比如亲子关系的颠倒的猜想。冰千里老师提到过: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所以,题主你的觉察和猜想,不妨再深入一点,再清晰一点,穿越这个痛苦,可能会有更多地觉知。觉知之后,选择接纳,是否真的是亲子关系的错位,以及怎么样的错位的答案会慢慢地浮现上来。事实上,很多事情要探究的是背后的成因和规律,而不是探究对错,如果探究对错,可能每个人在不同的立场上出发,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模板的是非对错。家这个地方,很难谈对错。所以,让我们来继续觉察背后的成因吧,毕竟,觉察即治愈。3关于觉察到的需求。关于“我能察觉到我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被倾听,能被他人接纳糟糕的自己。可现实生活中他们嘴上说他们明白了,可他们做出来跟他们所说的一样。他们好像从来都不懂我。”从心理学上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渴望被倾听和被理解,以及接纳糟糕的自己,本质上都是在渴望被爱和被关注。为什么渴望呢?因为从未被满足过,所以渴望。也因为从未被满足过,所以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模样。因此,我们需要先学会倾听自己,和理解自己开始,尝试着具体化爱的模样,学习自己爱自己。如果一直向外看,我们会永远都看不懂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差异值有3000%,所以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因为,我们需要具体化和共情等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别人。最后,再分享一个老师对自己的自我调侃给题主你:我是有多肤浅,才会让所有人都能理解我和懂我?所以,题主你看,当我们希望让所有人懂我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希望。而他们真的完全懂你的时候,可能你还不一定喜欢。我们可以喜欢时而的共鸣,也可以喜欢保持时而的孤独,一切都是流动的。❤️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5
评论
分享
你好。我是壹心理的心理咨询师安然。从你的表述中,我听到了一些失望、伤心和委屈,感觉不被理解,感觉自己的心事不能被倾听,尤其是不能被最亲近的人倾听。你对他们本来抱有很多的期望,可是现在,这些期望都像天空中飘下的雨滴,落在地下,没有回响。是的,你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你有一颗非常细腻的心。可是,让我来告诉你几个事实:第一,永远不要想着改变父母,永远。哪怕这种改变是以“让她成长”的名义,没有人改变对方,我们能改变的唯有自己。第二,永远不要期望父母应该怎么做。当你觉得他们“应该”如何做的时候,你就有了执念,而这个执念会一直困扰你。因此你会发现,没有期望,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状态。第三,关系的改变从自己开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也许你小的时候,需要依靠父母,可以决定的事情不是很多。但是现在你已经大了,可以掌控自己,可以对自己负责,因此你应该把决定权交给自己。试着去做吧。祝你顺利。

你好。我是壹心理的心理咨询师安然。从你的表述中,我听到了一些失望、伤心和委屈,感觉不被理解,感觉自己的心事不能被倾听,尤其是不能被最亲近的人倾听。你对他们本来抱有很多的期望,可是现在,这些期望都像天空中飘下的雨滴,落在地下,没有回响。是的,你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你有一颗非常细腻的心。可是,让我来告诉你几个事实:第一,永远不要想着改变父母,永远。哪怕这种改变是以“让她成长”的名义,没有人改变对方,我们能改变的唯有自己。第二,永远不要期望父母应该怎么做。当你觉得他们“应该”如何做的时候,你就有了执念,而这个执念会一直困扰你。因此你会发现,没有期望,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状态。第三,关系的改变从自己开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也许你小的时候,需要依靠父母,可以决定的事情不是很多。但是现在你已经大了,可以掌控自己,可以对自己负责,因此你应该把决定权交给自己。试着去做吧。祝你顺利。

3
评论
分享
您好,题主。刚才看了一遍您写的,能感受到您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想成长自己,也想通过学习,带给家庭的一些影响,但似乎,现实是,学习了之后,似乎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样子,反而感受到的是,一种挫败感,会觉得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似乎也是在否认自己,质疑自己。如果我有说错的部分,还请您来纠正我。我也感受到了,您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被家人倾听,能被家人接纳糟糕的自己,可事实上,父母是做不到的,您感觉到父母是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的,我能感受到,您的期待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会有一种落差,会对父母失望。透过您书写的,我有一些挺好奇的部分,尝试着看看能否帮助到您对自己有一些梳理。好奇的点:1.有时候您跟父母去交流,您希望父母能支持到您,你希望父母怎样做可以支持到您?2.你跟妈妈谈话,越谈越混乱,我在想,如果这个“混乱”会说话的话,她在表达什么呢?3.这种感觉很微妙,那一瞬间你感觉像在对着镜子说话,我很好奇,你们具体是怎么沟通的?这种微妙的感觉是第一次出现,还是经常出现?4.你觉得在对着镜子说话,你做着什么,她也跟着你做什么,当你发现你之前教她的东西,她反过来用你教她的东西教你,你感觉到痛苦,我很好奇,为什么会觉得痛苦呢?如果说这个“痛苦”也会说话,那么它在说些什么呢?我其实也很好奇,您具体教她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您所教她的内容呢?您教她的这个内容,是在满足谁的需求呢?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是在满足妈妈的需求?5.您说好像回到了亲子颠倒的角色,您觉得您在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我也很好奇,怎么会产生会有亲子颠倒的想法?也看到您说您觉得您在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情,我也很好奇,什么样的事情叫做正确的事情,什么事情叫做不正确的事情?6.你回想妈妈的状态,似乎也在关注妈妈情绪的部分,是什么让你也想到要关注妈妈的情绪?7.在沟通的过程中,她好像屏蔽掉您所说的一部分的话,我在想,妈妈为什么要屏蔽掉你说的一部分的话呢?您是怎么看待妈妈屏蔽一部分的话?您有什么样的感想?我也很好奇,什么样具体的话,是被妈妈屏蔽的?8.您的初心是想要跟妈妈分享交流成长,看到了您希望通过与妈妈的交流,让妈妈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需求,或是自己成长的一部分,得到妈妈的认可,得到妈妈的接纳,可是妈妈觉得在强迫控制她做任何事情,这可能是妈妈的感受,当您看到妈妈的感受,您的感想是怎样的?9.似乎父母很不理解您,不懂您,看到您很需要倾听您内心的人,想要父母认同,接纳您,您平时是如何陪伴自己的?10,看到您说自己是个糟糕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让您给自己定义为糟糕的人?糟糕具体指的是哪一方面呢?以上是我的好奇,希望能帮助到您梳理一下自己,如果想沟通交流,欢迎关注我,跟我一起探讨交流。最后祝福您。

您好,题主。刚才看了一遍您写的,能感受到您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想成长自己,也想通过学习,带给家庭的一些影响,但似乎,现实是,学习了之后,似乎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样子,反而感受到的是,一种挫败感,会觉得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似乎也是在否认自己,质疑自己。如果我有说错的部分,还请您来纠正我。我也感受到了,您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被家人倾听,能被家人接纳糟糕的自己,可事实上,父母是做不到的,您感觉到父母是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的,我能感受到,您的期待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会有一种落差,会对父母失望。透过您书写的,我有一些挺好奇的部分,尝试着看看能否帮助到您对自己有一些梳理。好奇的点:1.有时候您跟父母去交流,您希望父母能支持到您,你希望父母怎样做可以支持到您?2.你跟妈妈谈话,越谈越混乱,我在想,如果这个“混乱”会说话的话,她在表达什么呢?3.这种感觉很微妙,那一瞬间你感觉像在对着镜子说话,我很好奇,你们具体是怎么沟通的?这种微妙的感觉是第一次出现,还是经常出现?4.你觉得在对着镜子说话,你做着什么,她也跟着你做什么,当你发现你之前教她的东西,她反过来用你教她的东西教你,你感觉到痛苦,我很好奇,为什么会觉得痛苦呢?如果说这个“痛苦”也会说话,那么它在说些什么呢?我其实也很好奇,您具体教她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您所教她的内容呢?您教她的这个内容,是在满足谁的需求呢?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是在满足妈妈的需求?5.您说好像回到了亲子颠倒的角色,您觉得您在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我也很好奇,怎么会产生会有亲子颠倒的想法?也看到您说您觉得您在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情,我也很好奇,什么样的事情叫做正确的事情,什么事情叫做不正确的事情?6.你回想妈妈的状态,似乎也在关注妈妈情绪的部分,是什么让你也想到要关注妈妈的情绪?7.在沟通的过程中,她好像屏蔽掉您所说的一部分的话,我在想,妈妈为什么要屏蔽掉你说的一部分的话呢?您是怎么看待妈妈屏蔽一部分的话?您有什么样的感想?我也很好奇,什么样具体的话,是被妈妈屏蔽的?8.您的初心是想要跟妈妈分享交流成长,看到了您希望通过与妈妈的交流,让妈妈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需求,或是自己成长的一部分,得到妈妈的认可,得到妈妈的接纳,可是妈妈觉得在强迫控制她做任何事情,这可能是妈妈的感受,当您看到妈妈的感受,您的感想是怎样的?9.似乎父母很不理解您,不懂您,看到您很需要倾听您内心的人,想要父母认同,接纳您,您平时是如何陪伴自己的?10,看到您说自己是个糟糕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让您给自己定义为糟糕的人?糟糕具体指的是哪一方面呢?以上是我的好奇,希望能帮助到您梳理一下自己,如果想沟通交流,欢迎关注我,跟我一起探讨交流。最后祝福您。

2
评论
分享
亲爱的,我能理解你。原生家庭的影响了我,我也受到创伤,也来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你的这些经历我也有过类似的。以下是我的分析。●你的输出是深入的学习学习了部分心理学知识,总是要用到生活中的,而妈妈是你最容易接触的人,所以分享给妈妈是个很好的选择。你用教妈妈的东西,又教了自己一遍,这就是在深入学习。●你想把自己受益的知识分享给亲人当我们获得特别好的东西时候,就是想着分享给亲近的人,这是大多数人的做法。心理学知识让生活变得更好,那么也也会想把这个有益的知识分享给妈妈。所以你就这样做了。●分清楚诉说内容是你需要的还是妈妈需要的妈妈说你在控制她,是否你想把自己理解的知识强加给妈妈?你有没有想过,你可以分享你获得的知识,而妈妈也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对于同一知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妈妈也许有自己的理解,而你如果一直让她必须认可你的观点,那么妈妈就有被控制的感觉了。你需要妈妈理解你的观点,妈妈也需要你理解她的观点。●对妈妈输出真的无效吗?妈妈屏蔽掉你的一部分话,她能全部屏蔽掉吗?妈妈没有认同你的想法,你们的交流真的没有作用吗?这个过程中她是不是会思考,只要她有思考,那么你的话必然发生一定的效果。●他们从来不懂你,你能自始至终懂你自己吗?亲爱的,你弄懂自己都很困难,要别人弄懂你真的很难很难。

亲爱的,我能理解你。原生家庭的影响了我,我也受到创伤,也来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你的这些经历我也有过类似的。以下是我的分析。●你的输出是深入的学习学习了部分心理学知识,总是要用到生活中的,而妈妈是你最容易接触的人,所以分享给妈妈是个很好的选择。你用教妈妈的东西,又教了自己一遍,这就是在深入学习。●你想把自己受益的知识分享给亲人当我们获得特别好的东西时候,就是想着分享给亲近的人,这是大多数人的做法。心理学知识让生活变得更好,那么也也会想把这个有益的知识分享给妈妈。所以你就这样做了。●分清楚诉说内容是你需要的还是妈妈需要的妈妈说你在控制她,是否你想把自己理解的知识强加给妈妈?你有没有想过,你可以分享你获得的知识,而妈妈也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对于同一知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妈妈也许有自己的理解,而你如果一直让她必须认可你的观点,那么妈妈就有被控制的感觉了。你需要妈妈理解你的观点,妈妈也需要你理解她的观点。●对妈妈输出真的无效吗?妈妈屏蔽掉你的一部分话,她能全部屏蔽掉吗?妈妈没有认同你的想法,你们的交流真的没有作用吗?这个过程中她是不是会思考,只要她有思考,那么你的话必然发生一定的效果。●他们从来不懂你,你能自始至终懂你自己吗?亲爱的,你弄懂自己都很困难,要别人弄懂你真的很难很难。

2
评论
分享
从我这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接触了心理学,发现专家说的、书上写的跟自己的状况太一致了,认为找到了自己各种问题的原因;认为自己懂了,而家里人都不懂,他们的言行、他们的沟通方式都是不对的、是不科学的,自己应该教他们更好的方法;我教了一遍,他们应该都懂了,然后明天就变得跟我想要的一样了,但第二天发现并没有,所以很失望。但是,心理学,自己真的学懂了吗?人的人格、行为、思维方式是怎么来的,什么情况下人的行为才会发生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是什么,是别人的想法吗?自己认为自己的创伤,来源于原生家庭,那么,然后呢?去控诉父母、要求父母道歉或者赔偿吗?就算父母道歉了,自己的各种问题、没有满足的需求就都解决了吗?以后的人生就一定顺遂了吗?我认为,不一定吧。觉察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了问题的来源,然后,自己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才是根本。就像在飞机起飞前的提示一样,先把自己照顾好,然后再去照顾身边的家人。相信我,我是从这个痛苦的过程走过来的。喜欢心理学,觉得很有帮助,觉得哪一种方法,或者哪一个流派对自己最有帮助,就去多看书、听听专家的讲座,有条件的话系统性的去上课、培训,然后用在对自己的改变和提升上。我说句难听的,自己都还是似懂非懂的时候,用一些听到的名言名句,就想去给别人当老师了,实在是不自量力(这是我的自我反省,并不是说题主不自量力)。而且,心理咨询师不是也都只是在咨询室里,倾听来访者的倾诉,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嘛。不会主动地向别人提供咨询和说教,对被父母、老师强迫到咨询室的孩子,也是很谨慎的,效果不一定好。

从我这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接触了心理学,发现专家说的、书上写的跟自己的状况太一致了,认为找到了自己各种问题的原因;认为自己懂了,而家里人都不懂,他们的言行、他们的沟通方式都是不对的、是不科学的,自己应该教他们更好的方法;我教了一遍,他们应该都懂了,然后明天就变得跟我想要的一样了,但第二天发现并没有,所以很失望。但是,心理学,自己真的学懂了吗?人的人格、行为、思维方式是怎么来的,什么情况下人的行为才会发生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是什么,是别人的想法吗?自己认为自己的创伤,来源于原生家庭,那么,然后呢?去控诉父母、要求父母道歉或者赔偿吗?就算父母道歉了,自己的各种问题、没有满足的需求就都解决了吗?以后的人生就一定顺遂了吗?我认为,不一定吧。觉察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了问题的来源,然后,自己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才是根本。就像在飞机起飞前的提示一样,先把自己照顾好,然后再去照顾身边的家人。相信我,我是从这个痛苦的过程走过来的。喜欢心理学,觉得很有帮助,觉得哪一种方法,或者哪一个流派对自己最有帮助,就去多看书、听听专家的讲座,有条件的话系统性的去上课、培训,然后用在对自己的改变和提升上。我说句难听的,自己都还是似懂非懂的时候,用一些听到的名言名句,就想去给别人当老师了,实在是不自量力(这是我的自我反省,并不是说题主不自量力)。而且,心理咨询师不是也都只是在咨询室里,倾听来访者的倾诉,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嘛。不会主动地向别人提供咨询和说教,对被父母、老师强迫到咨询室的孩子,也是很谨慎的,效果不一定好。

2
评论
分享
感恩相遇的缘分。看完题主的描述,想起一句话:或许父母一生都在等待孩子的感谢,而孩子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道歉。在这“父母——孩子”这一组配对上,如果没有第三方的加入,想自行修复的话,个人觉得可能性很小,难度非常大。而这个第三方可能是孩子的伴侣,可能是其中一方的改变——不论这个改变是自我修炼来的,还是通过宗教、心理咨询等等方式获得的成长来的。当我们遇到了认为好的东西,总是希望分享给我们亲近的人,我们爱的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好的,他人不一定觉得好。就如同,我们吃了一个新菜,非常好吃,推荐给别人,但是ta没有吃过感受过,很难与我们有共同的感受和结论。如果能尊重我们独特的体验,都还是不错的,更糟糕的是可能还会否认我们的体验,“那有什么好”。所以,或许题主最后提到的内在需求,或许转个向,比如伴侣、同伴、咨询师等等。当我们的这部分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对自己更接纳更了解,那么或许可以带动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庭也有新的体验和改变。希望有所帮助。祝好。

感恩相遇的缘分。看完题主的描述,想起一句话:或许父母一生都在等待孩子的感谢,而孩子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道歉。在这“父母——孩子”这一组配对上,如果没有第三方的加入,想自行修复的话,个人觉得可能性很小,难度非常大。而这个第三方可能是孩子的伴侣,可能是其中一方的改变——不论这个改变是自我修炼来的,还是通过宗教、心理咨询等等方式获得的成长来的。当我们遇到了认为好的东西,总是希望分享给我们亲近的人,我们爱的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好的,他人不一定觉得好。就如同,我们吃了一个新菜,非常好吃,推荐给别人,但是ta没有吃过感受过,很难与我们有共同的感受和结论。如果能尊重我们独特的体验,都还是不错的,更糟糕的是可能还会否认我们的体验,“那有什么好”。所以,或许题主最后提到的内在需求,或许转个向,比如伴侣、同伴、咨询师等等。当我们的这部分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对自己更接纳更了解,那么或许可以带动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庭也有新的体验和改变。希望有所帮助。祝好。

2
评论
分享
  • 人生何其短暂,如何让一个9岁的孩子接连面对死亡?
    1回答 · 2025.05.21 23:01:49
  • 从小被爸爸bao打,一直讨厌爸爸,怎么表达我的恨?
    2回答 · 2025.05.21 22:32:45
  • 姐姐因失恋患上抑郁症,如何与患有抑郁症的家人相处?
    7回答 · 2025.05.21 09:17:20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