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欢欢

咨询达人/互动达人/心理作者

题主你好,感谢你的提问。

看完你的问题描述,感受着你的渴望和失望,以及痛苦。

那么,请题主先给自己一个爱的拥抱,我们再继续往下,好吗?

1关于接触了心理学之后的发现。
关于“自从接触心理学后,慢慢发现有一些东西是来自原生家庭创伤。有时候我会跟父母去交流这方面,分享关于心理学或者更科学的方法。……”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受到题主成长起来的力量,开始对你的原生家庭产生了一些扰动,对吗?

从题中可以看的出来,题主是一个爱学习也爱分享的人,同时还会拿来和父母交流。还因此发现了有一些东西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往往是家族里非常有力量的那个人才能看到这些。

2关于亲子关系的颠倒。
随着交流的深入,以及题主你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互动的模式的觉察,发现了过去不曾发现的东西。比如亲子关系的颠倒的猜想。

冰千里老师提到过:
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所以,题主你的觉察和猜想,不妨再深入一点,再清晰一点,穿越这个痛苦,可能会有更多地觉知。觉知之后,选择接纳,是否真的是亲子关系的错位,以及怎么样的错位的答案会慢慢地浮现上来。

事实上,很多事情要探究的是背后的成因和规律,而不是探究对错,如果探究对错,可能每个人在不同的立场上出发,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模板的是非对错。

家这个地方,很难谈对错。所以,让我们来继续觉察背后的成因吧,毕竟,觉察即治愈。

3关于觉察到的需求。
关于“我能察觉到我内心深处有很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被倾听,能被他人接纳糟糕的自己。可现实生活中他们嘴上说他们明白了,可他们做出来跟他们所说的一样。
他们好像从来都不懂我。”

从心理学上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的话:
渴望被倾听和被理解,以及接纳糟糕的自己,本质上都是在渴望被爱和被关注。为什么渴望呢?

因为从未被满足过,所以渴望。也因为从未被满足过,所以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模样。

因此,我们需要先学会倾听自己,和理解自己开始,尝试着具体化爱的模样,学习自己爱自己。

如果一直向外看,我们会永远都看不懂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差异值有3000%,所以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

因为,我们需要具体化和共情等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别人。

最后,再分享一个老师对自己的自我调侃给题主你:我是有多肤浅,才会让所有人都能理解我和懂我?

所以,题主你看,当我们希望让所有人懂我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希望。而他们真的完全懂你的时候,可能你还不一定喜欢。

我们可以喜欢时而的共鸣,也可以喜欢保持时而的孤独,一切都是流动的。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