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行者

Lv3  小海星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题主你好
我是疗愈行者,首先给你一个抱抱。对于缺少批判性思维,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应有的态度确实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随着你所在的心境、立场,以及观点的不同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虽然发现自己在看书时,总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本书观点都是对的,运用书中的观点解释外部的世界,看到的人遇到的事。除非书中的观点错的离谱或者和我认知冲突较大我才会进行批判思考。这应该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如果感觉自己缺少了批判性思维,那么我们对问题不容易有深度,但批判过度,过多的噪音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进入书籍当中,自然看书也很难进行下去。

或许因为心理学领域的特殊缘故,我们往往总愿意不自觉地分析别人,而后共情和移情到自我身上,认为对的是不是符合逻辑,错的能不能找到理由来弥补,惯性思维模式下的大脑对已接受并产生兴趣都会定论也会有道理,不能接受或者偏颇微词的部分就被我们自觉的过滤掉,这样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只接受可以接受的,大的面上省了时间,但是坏处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个人经验主义。无论科班还是非科班的研究者都会把问题不部分归咎于客观环境存在,忽略了主观性的影响,比如有心理问题就一定有病,但实际上我们本着自助助人的宗旨来讲,面对的求助来访者我们并不能完全解决对方的问题,当然还包含临床病理等深层次的领域,更多的是我们帮助把思路梳理清楚,问题归纳以及消除外界噪音的方式来获得解决,因为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只有自己,只不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已。

看书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反倒成为了批判思维的强度的标准之一,结合你的情况给出几个建议:
1.学习的目的除了对知识积累,更多的是学以致用,通过获取书籍中的思想了解到原理、模型及方法论,通过工具实践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有问题可以保留。可以保持不断论证和推敲的习惯。
2.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看法也不同,自然结果也会相差很大,但不会因为不同到导致自己对学习的偏差,尽读书不如不读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基础在于不断否定自我之前的认知,最重要是让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或者想学习的到底是什么。
4.培养好的兴趣习惯,不仅限于看书,交流,还要积极思考践行。
5.所有的缘起都是对于兴趣的热爱,世界连着我和你,一切祝好!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