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老师

Lv6  倾听海豚

心探教练/直播主播/分馆馆长

楼主您好!

 

这段话出自鲁迅先生的《而已集》中的最后一篇《小杂感》,而《小杂感》篇的内容都是独立的“散句”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赏析,所以这段话的解读可以是千人千面的。

 

至少在我看来,我不认为这是在否定人类没有“共情”的能力。恰恰相反,人类的共情能力是很强的,控制这种能力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当我们看到残忍的画面时为什么会有不舒适感?当我们看到悲伤的情景时为什么也会跟着难过?共情能力本身就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天赋”,但是共情能力往往是建立在认知之上的,认知水平越低,共情能力的范围可能就越小。

 

世界上真的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吗?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情感本身就不能被量化,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又能被称作真正的感同身受呢?举个例子:一个人弄丢了自己的宠物狗,十分悲伤,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我能体会到他的那种伤心,这难道不算感同身受么?但是如果我没养过狗,不知道人类和狗的那种感情是怎样的,也没丢过狗,那么可能我就无法真正的做到“共情”。

 

咨询师的“共情”算是什么?

 

上面说道,共情能力往往与认知水平有关,而经历的确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但不是唯一方式,因为人类的情感构成是极为复杂的。学习和思考同样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人类是具有智慧的,迁移学习的能力就是智慧的一种体现。

 

通常在沟通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向对方传达信息和情感,人们会用举例、比喻等方式来达到“共情”的目的。

 

这点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以曹植的七步诗为例:我们大多数人一定是没有经历过手足相残的,但是通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想将何太急”这样的表达,让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悲痛之情。

 

 

所以“共情”对咨询师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过有的咨询师在共情方面很有天赋,有的可能是通过后期的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我是心理咨询师小祝您生活愉快!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