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之 心理医生

Lv0  小虾米

优质答主

看到你的问题,我脑子里瞬间蹦出来5个字“久病成良医”。

 

内化、贴标签、潜意识,这些名词相对专业,显然,你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名词已经够多了。

 

除了回答你的问题,我们也顺便说说贴标签这一社会乱象。

 

 

 01 


对心理疾病不了解而造成的随意贴标签

 

很多人对相关心理疾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并不了解,通过自己简单粗暴的理解,就声称自己得了该心理疾病。

 

心情抑郁,就是“抑郁症”

一个人独处,就是“自闭症”

重复做某件事,就是“强迫症”

减肥不成功,得了“暴食症”

起不来床,上班迟到,得了“嗜睡症”

 

自嘲式的贴心理疾病标签时,这些标签俨然成了一种潮流、时尚,于是大家都争先模仿。

 

很多人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动机在于自我保护。

 

这种自我保护式的贴标签,通常是为了达到推卸责任、逃避责罚、博取同情等效果:“我承认,都是心理疾病惹的祸”。

 

“我有病我有理,你们都要迁就我”!

 

本来应该去面对的困难与挑战,通过自我麻痹式的贴标签,逃避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

 

 

 02 


羡慕嫉妒恨而造成的随意贴标签

 

A有强迫症,每天不在朋友圈晒自拍会死

B有自闭症,从来不参与集体活动

C是偏执狂,下班了还去跑业务

D精神分裂,对着领导发嗲卖萌,对同事发飙卖臭脸

 

娱乐至死的年代,伤害弱者、诋毁强者的事很容易出现。

 

当周围人都在强行的给你贴标签的时候(你可以适当反思),从侧面也说明你很优秀,鹤立鸡群。

 

心理疾病的标签大多传递着错误的信息,使用的人越多,更容易以讹传讹。

 

如果这种错误的认识被广泛传播,大家也逐渐形成了对心理疾病错误的刻板印象。

 

 

 03 


医院给患者贴标签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从江歌案谈PTSD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文中写到:

 

心理学疾病的诊断不同于一般临床诊断,很多人容易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我的经验是,下诊断既是贴标签,贴标签的和错贴标签的几率是50%比50%。


所以,下诊断是一个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也是违反心理学治疗客观规律的。


当然,医院必须下诊断,关系到医保报销,也可能是做终极鉴定,这也是一个没办法的事情。

 

 

 04 


医生给患者错贴标签

 

弗朗西斯自我检讨DSM第五版造成的影响,DSM-V引入的行为成瘾概念(Behavioral Addiction)概念,具有严重病态的官方标准,但媒体让许多被夸大的流行行为,人们热情的高度展现彷佛也成了一种上瘾的情形。

 

弗朗西斯举了好几个例子,其中最经典的要属丽姿的案例:

 

丽姿智商很高,但因为口语及表现的分数有落差,被医生判定是注意力缺失症及学习障碍。


五岁时,医生为了改善她的书写能力,开了立得宁(Ritalin,治疗注意力缺失的药物),结果留下肌肉痉挛、强迫行为、忧郁等副作用。


因为治疗注意力缺失的药物导致丽姿罹患忧郁症,所以医生开给他乐复得,结果副作用让注意力缺失症恶化,但医生没有停掉乐复得,而是立得宁的剂量;当忧郁症恶化,就增加乐复得的剂量。


直到丽姿被迫中断学业去参加日间治疗计划,最后父母看情况越来越恶化,让她停药回校上课。


尽管丽姿的确有过动症,情绪阴晴不定、经常跟老师父母吵架,但她的生活没有问题,其他方面跟其他青春期的青少年没什么两样。


丽姿说:医生们想要药物治疗我的成长痛苦,却反而留下无法抹去的心理伤疤。

 

 

 05 


我已经被贴了标签,该怎么办?

 

人生的问题堆积如山,并非全都是精神疾病。

 

如果我们容许个体被过度诊断为「病人」,就等于创造了一个「生病的社会」。

 

当一个人有了精神疾病标签,无论他是否真的有精神疾病,都有可能遭受四面八方的污名印记。

 

正常人可能被贴上标签,而正常的心理现象和外在表现有时也被贴上错误的「疾病」标签。

 

事实上,标签效应还会引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相应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符。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原因在于“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无论这个标签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认识的自我认同”都有着强烈的影响。

 

有的时候,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恰恰是使其向“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暗示。

 

如果被贴上的是积极的标签,那么所产生的影响就是正面的;如果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产生的影响就是负面的。

 

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80%都是偏执狂,福布斯排名前100的人80%都是轻躁狂。

 

看以下,为你准备的科学研究数据。

 


 06 


精神疾病不可怕

人人既是带着病痛前行


波斯特博士用现代精神病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近代300位著名人物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显精神病特征,如希特勒、林肯、拿破仑;科学家中占18%,如高尔登、门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思想家中占26%,如罗素、卢梭、叔本华;作曲家中占31%,如瓦格纳、普契尼、舒曼;画家中占37%,如凡高、毕加索、;小说家和诗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达46%,如福克纳、普鲁斯特、劳伦斯、莱蒙托夫……


据2007年8月1日的《中国日报》报道:

 

由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牵头,多国科学家参加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相比,左撇子则更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如拿破仑、克林顿、里根、布什、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达芬奇、拉斐尔、毕加索、卓别林、爱因斯坦等都是左撇子。而根据大脑交叉支配肢体的原则,同时也印证了天才们的灵感出于右脑这一理论。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

 

莫斯科一家精神病院最近对刚进院的一些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测试,看他们的直觉能力会有多高,其结果令人十分惊讶。一般人在瞎猜时只有20%至30%的准确率,但这些精神病人却说对了86%至92%。已故的莫斯科精神病学研究所主任弗拉基米尔?埃夫罗伊姆松教授曾说:“世界上许多伟人更容易得遗传病,而精神病占第一位……事情就是这么怪:天才越是精神失常,他的成就也就越大。”


英国科学家巴龙.科恩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

 

牛顿除了在科学领域取得惊世成就之外,他还是个自私、陕隘及好斗的怪人。牛顿几乎从不爱开口说话,就是对屈指可数的几个朋友也是表现出冷漠或坏脾气。有时既使没人听课,他也会对空无一人的教室讲课。在牛顿50岁那年,终因抑郁与偏执而导致精神失常。另外根据种种迹象表明,在大科学家中患此病的还有哥白尼、安培和爱因斯坦。据有关部门统计:一般在1000人中平均只有4个患有轻度躁狂抑郁症,而在天才中则是这个比例的十倍以上!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

 

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迈克尔.弗茨拉德教授在研究后指出: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迈兑斯?莫扎特、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西方哲学泰斗康德,以及英国大文豪乔治?奥威尔、作家安徒生、巴尔扎克;诗人拜伦、雪莱、普希金、罗伯特等在文史领域曾独领风骚的大师,在生前都患有抑郁或精神分裂症。而疾病在导致他们行为怪异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潜能。这正如巴尔扎克所言:“天才就是人类的病态,它就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


另外患有这类疾病的天才人物还有:法国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尔、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波兰伟大钢琴家肖邦、俄国大音乐家华西里?康定斯基、德国作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席勒、法国作家小仲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英国著名女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法国象征主义典范诗人阿尔蒂尔?兰波、奥地利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德国画家阿尔勃莱希特?丢勒等。


据《自然医学》杂志报道:

 

加拿大医学工作者在对“威廉斯氏综合症”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天才极有可能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多伦多儿童医院资深研究员谢勒说:人的基因谱好像一本4万字的图书,基因排列失常就如同图书中一个约20字的句子被颠倒印刷了,而得了这种先天病的患者自出生起体内的7号染色体就少了20个基因。这些人虽然有某些方面的障碍及易引起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同时这也可能就是在智力突破迅速提升的直接诱因,并因此而产生了天才的艺术家、数学家和科学家。

 

已故的莫斯科精神病学研究所遗传学研究室主任、生物学博士弗拉基米尔?埃夫罗伊姆松教授曾说过:

 

“我一生中有60多年都很注意研究遗传学和历史学。读了好几千本历史书,几百本伟人传记,看过几十部百科全书,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共有近400名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我还注意到,世界上的这些伟人比常人更容易得遗传病,而精神病占第一位。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事情就这么怪:天才越是精神失常,他的成就就越大。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莫非我们的文明就是由那些神经有毛病的人物创建并推动向前的?

 

埃夫罗伊姆松教授统计过:

 

在1万人中有可能诞生一个天才,但要成为真正的天才,5百万到1千万人中才有一个。这就意味着,在21世纪初的今天,10亿人中能有近10万人能达到天才的水平。但是,正如心理学家们所说,如果不爱惜天才,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教得也很糟糕,那任何类似罕见病种的生物“刺激物”也发挥不了作用。这就像将一粒优质植物的种子埋进土里,如果不好好照料,它迟早也会死掉。

 

到了总结陈词的时候了,首先要恭喜你,你有可能是天才的一员。

 

得了精神疾病不可怕,人人既是带着疾病前行(除了继续吃药以外)。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01]Frances, Allen. Saving Normal: An Insider's Revolt against Out-of-Control Psychiatric Diagnosis, DSM-5, Big Pharma, and the Medicalization of Ordinary Life. William Morrow Paperbacks; 1 Reprint edition. August 12, 2014.

 

[02]尤格.布雷希 (Jorg Blech)着,张志成译:《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Die Krankheitserfinder: Wie wir Zu Patienten gemacht werden)。台北:左岸文化。2013.05。

 

[03]艾伦.弗朗西斯(Allen Frances)着,黄思瑜译:《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医学》(Saving Normal: An Insider’s Revolt Against Out-of-Control Psychiatric Diagnosis, DSM-5, Big Pharma, and the Medicalization of Ordinary Life)。台北:左岸文化。2015.05。

 

[04]张廷硕:《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医学》书评。

http://interlocution.weebly.com/36328300282639921002-interlocution/07

 

[05]欧文,亚隆(Irvin Yalom)着,鲁宓译:《诊疗椅上的谎言》(Lying on the Couch:A Novel)。台北:心灵工坊。2007.12

 

[06]苏益贤:救救正常人:临床心理师的反思。http://headshrinkerspocket.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6.html

 

[07]龚卓军:〈生病诠释现象学 从生病经验的诠释到医病关系的伦理基础〉,《生死学研究》,2005. (1), 97-129.

 

[08]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致命骗局 - 纪录片(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ntZAsPVPU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