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贴了精神病标签,已经深入潜意识,该怎么治疗?

匿名用户
#病态人格#心理咨询#创伤治疗
我有精神分裂症,和社交恐惧症,同事背后都称呼我精神病,我被贴了精神病标签,现在已经内化了,我到哪都担心别人喊我精神病,有时别人没说,自己心里老是想这个标签,现在标签已经深入潜意识,我该怎么治疗

我有精神分裂症,和社交恐惧症,同事背后都称呼我精神病,我被贴了精神病标签,现在已经内化了,我到哪都担心别人喊我精神病,有时别人没说,自己心里老是想这个标签,现在标签已经深入潜意识,我该怎么治疗

5584阅读
·6回答
收藏
看到你的问题,我脑子里瞬间蹦出来5个字“久病成良医”。内化、贴标签、潜意识,这些名词相对专业,显然,你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名词已经够多了。除了回答你的问题,我们也顺便说说贴标签这一社会乱象。01对心理疾病不了解而造成的随意贴标签很多人对相关心理疾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并不了解,通过自己简单粗暴的理解,就声称自己得了该心理疾病。心情抑郁,就是“抑郁症”一个人独处,就是“自闭症”重复做某件事,就是“强迫症”减肥不成功,得了“暴食症”起不来床,上班迟到,得了“嗜睡症”自嘲式的贴心理疾病标签时,这些标签俨然成了一种潮流、时尚,于是大家都争先模仿。很多人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动机在于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式的贴标签,通常是为了达到推卸责任、逃避责罚、博取同情等效果:“我承认,都是心理疾病惹的祸”。“我有病我有理,你们都要迁就我”!本来应该去面对的困难与挑战,通过自我麻痹式的贴标签,逃避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02羡慕嫉妒恨而造成的随意贴标签A有强迫症,每天不在朋友圈晒自拍会死B有自闭症,从来不参与集体活动C是偏执狂,下班了还去跑业务D精神分裂,对着领导发嗲卖萌,对同事发飙卖臭脸娱乐至死的年代,伤害弱者、诋毁强者的事很容易出现。当周围人都在强行的给你贴标签的时候(你可以适当反思),从侧面也说明你很优秀,鹤立鸡群。心理疾病的标签大多传递着错误的信息,使用的人越多,更容易以讹传讹。如果这种错误的认识被广泛传播,大家也逐渐形成了对心理疾病错误的刻板印象。03医院给患者贴标签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从江歌案谈PTSD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文中写到:心理学疾病的诊断不同于一般临床诊断,很多人容易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我的经验是,下诊断既是贴标签,贴标签的和错贴标签的几率是50%比50%。所以,下诊断是一个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也是违反心理学治疗客观规律的。当然,医院必须下诊断,关系到医保报销,也可能是做终极鉴定,这也是一个没办法的事情。04医生给患者错贴标签弗朗西斯自我检讨DSM第五版造成的影响,DSM-V引入的行为成瘾概念(BehavioralAddiction)概念,具有严重病态的官方标准,但媒体让许多被夸大的流行行为,人们热情的高度展现彷佛也成了一种上瘾的情形。弗朗西斯举了好几个例子,其中最经典的要属丽姿的案例:丽姿智商很高,但因为口语及表现的分数有落差,被医生判定是注意力缺失症及学习障碍。五岁时,医生为了改善她的书写能力,开了立得宁(Ritalin,治疗注意力缺失的药物),结果留下肌肉痉挛、强迫行为、忧郁等副作用。因为治疗注意力缺失的药物导致丽姿罹患忧郁症,所以医生开给他乐复得,结果副作用让注意力缺失症恶化,但医生没有停掉乐复得,而是立得宁的剂量;当忧郁症恶化,就增加乐复得的剂量。直到丽姿被迫中断学业去参加日间治疗计划,最后父母看情况越来越恶化,让她停药回校上课。尽管丽姿的确有过动症,情绪阴晴不定、经常跟老师父母吵架,但她的生活没有问题,其他方面跟其他青春期的青少年没什么两样。丽姿说:医生们想要药物治疗我的成长痛苦,却反而留下无法抹去的心理伤疤。05我已经被贴了标签,该怎么办?人生的问题堆积如山,并非全都是精神疾病。如果我们容许个体被过度诊断为「病人」,就等于创造了一个「生病的社会」。当一个人有了精神疾病标签,无论他是否真的有精神疾病,都有可能遭受四面八方的污名印记。正常人可能被贴上标签,而正常的心理现象和外在表现有时也被贴上错误的「疾病」标签。事实上,标签效应还会引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相应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符。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原因在于“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无论这个标签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认识的自我认同”都有着强烈的影响。有的时候,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恰恰是使其向“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暗示。如果被贴上的是积极的标签,那么所产生的影响就是正面的;如果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产生的影响就是负面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80%都是偏执狂,福布斯排名前100的人80%都是轻躁狂。看以下,为你准备的科学研究数据。06精神疾病不可怕人人既是带着病痛前行波斯特博士用现代精神病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近代300位著名人物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显精神病特征,如希特勒、林肯、拿破仑;科学家中占18%,如高尔登、门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思想家中占26%,如罗素、卢梭、叔本华;作曲家中占31%,如瓦格纳、普契尼、舒曼;画家中占37%,如凡高、毕加索、;小说家和诗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达46%,如福克纳、普鲁斯特、劳伦斯、莱蒙托夫……据2007年8月1日的《中国日报》报道:由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牵头,多国科学家参加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相比,左撇子则更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如拿破仑、克林顿、里根、布什、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达芬奇、拉斐尔、毕加索、卓别林、爱因斯坦等都是左撇子。而根据大脑交叉支配肢体的原则,同时也印证了天才们的灵感出于右脑这一理论。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莫斯科一家精神病院最近对刚进院的一些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测试,看他们的直觉能力会有多高,其结果令人十分惊讶。一般人在瞎猜时只有20%至30%的准确率,但这些精神病人却说对了86%至92%。已故的莫斯科精神病学研究所主任弗拉基米尔?埃夫罗伊姆松教授曾说:“世界上许多伟人更容易得遗传病,而精神病占第一位……事情就是这么怪:天才越是精神失常,他的成就也就越大。”英国科学家巴龙.科恩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牛顿除了在科学领域取得惊世成就之外,他还是个自私、陕隘及好斗的怪人。牛顿几乎从不爱开口说话,就是对屈指可数的几个朋友也是表现出冷漠或坏脾气。有时既使没人听课,他也会对空无一人的教室讲课。在牛顿50岁那年,终因抑郁与偏执而导致精神失常。另外根据种种迹象表明,在大科学家中患此病的还有哥白尼、安培和爱因斯坦。据有关部门统计:一般在1000人中平均只有4个患有轻度躁狂抑郁症,而在天才中则是这个比例的十倍以上!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迈克尔.弗茨拉德教授在研究后指出: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迈兑斯?莫扎特、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西方哲学泰斗康德,以及英国大文豪乔治?奥威尔、作家安徒生、巴尔扎克;诗人拜伦、雪莱、普希金、罗伯特等在文史领域曾独领风骚的大师,在生前都患有抑郁或精神分裂症。而疾病在导致他们行为怪异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潜能。这正如巴尔扎克所言:“天才就是人类的病态,它就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另外患有这类疾病的天才人物还有:法国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尔、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波兰伟大钢琴家肖邦、俄国大音乐家华西里?康定斯基、德国作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席勒、法国作家小仲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英国著名女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法国象征主义典范诗人阿尔蒂尔?兰波、奥地利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德国画家阿尔勃莱希特?丢勒等。据《自然医学》杂志报道:加拿大医学工作者在对“威廉斯氏综合症”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天才极有可能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多伦多儿童医院资深研究员谢勒说:人的基因谱好像一本4万字的图书,基因排列失常就如同图书中一个约20字的句子被颠倒印刷了,而得了这种先天病的患者自出生起体内的7号染色体就少了20个基因。这些人虽然有某些方面的障碍及易引起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同时这也可能就是在智力突破迅速提升的直接诱因,并因此而产生了天才的艺术家、数学家和科学家。已故的莫斯科精神病学研究所遗传学研究室主任、生物学博士弗拉基米尔?埃夫罗伊姆松教授曾说过:“我一生中有60多年都很注意研究遗传学和历史学。读了好几千本历史书,几百本伟人传记,看过几十部百科全书,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共有近400名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我还注意到,世界上的这些伟人比常人更容易得遗传病,而精神病占第一位。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事情就这么怪:天才越是精神失常,他的成就就越大。说到这,你可能会问:莫非我们的文明就是由那些神经有毛病的人物创建并推动向前的?埃夫罗伊姆松教授统计过:在1万人中有可能诞生一个天才,但要成为真正的天才,5百万到1千万人中才有一个。这就意味着,在21世纪初的今天,10亿人中能有近10万人能达到天才的水平。但是,正如心理学家们所说,如果不爱惜天才,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教得也很糟糕,那任何类似罕见病种的生物“刺激物”也发挥不了作用。这就像将一粒优质植物的种子埋进土里,如果不好好照料,它迟早也会死掉。到了总结陈词的时候了,首先要恭喜你,你有可能是天才的一员。得了精神疾病不可怕,人人既是带着疾病前行(除了继续吃药以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参考资料:[01]Frances,Allen.SavingNormal:AnInsider'sRevoltagainstOut-of-ControlPsychiatricDiagnosis,DSM-5,BigPharma,andtheMedicalizationofOrdinaryLife.WilliamMorrowPaperbacks;1Reprintedition.August12,2014.[02]尤格.布雷希(JorgBlech)着,张志成译:《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DieKrankheitserfinder:WiewirZuPatientengemachtwerden)。台北:左岸文化。2013.05。[03]艾伦.弗朗西斯(AllenFrances)着,黄思瑜译:《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医学》(SavingNormal:AnInsider’sRevoltAgainstOut-of-ControlPsychiatricDiagnosis,DSM-5,BigPharma,andtheMedicalizationofOrdinaryLife)。台北:左岸文化。2015.05。[04]张廷硕:《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医学》书评。http://interlocution.weebly.com/36328300282639921002-interlocution/07[05]欧文,亚隆(IrvinYalom)着,鲁宓译:《诊疗椅上的谎言》(LyingontheCouch:ANovel)。台北:心灵工坊。2007.12[06]苏益贤:救救正常人:临床心理师的反思。http://headshrinkerspocket.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6.html[07]龚卓军:〈生病诠释现象学从生病经验的诠释到医病关系的伦理基础〉,《生死学研究》,2005.(1),97-129.[08]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致命骗局-纪录片(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ntZAsPVPU

看到你的问题,我脑子里瞬间蹦出来5个字“久病成良医”。内化、贴标签、潜意识,这些名词相对专业,显然,你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名词已经够多了。除了回答你的问题,我们也顺便说说贴标签这一社会乱象。01对心理疾病不了解而造成的随意贴标签很多人对相关心理疾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并不了解,通过自己简单粗暴的理解,就声称自己得了该心理疾病。心情抑郁,就是“抑郁症”一个人独处,就是“自闭症”重复做某件事,就是“强迫症”减肥不成功,得了“暴食症”起不来床,上班迟到,得了“嗜睡症”自嘲式的贴心理疾病标签时,这些标签俨然成了一种潮流、时尚,于是大家都争先模仿。很多人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动机在于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式的贴标签,通常是为了达到推卸责任、逃避责罚、博取同情等效果:“我承认,都是心理疾病惹的祸”。“我有病我有理,你们都要迁就我”!本来应该去面对的困难与挑战,通过自我麻痹式的贴标签,逃避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02羡慕嫉妒恨而造成的随意贴标签A有强迫症,每天不在朋友圈晒自拍会死B有自闭症,从来不参与集体活动C是偏执狂,下班了还去跑业务D精神分裂,对着领导发嗲卖萌,对同事发飙卖臭脸娱乐至死的年代,伤害弱者、诋毁强者的事很容易出现。当周围人都在强行的给你贴标签的时候(你可以适当反思),从侧面也说明你很优秀,鹤立鸡群。心理疾病的标签大多传递着错误的信息,使用的人越多,更容易以讹传讹。如果这种错误的认识被广泛传播,大家也逐渐形成了对心理疾病错误的刻板印象。03医院给患者贴标签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从江歌案谈PTSD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文中写到:心理学疾病的诊断不同于一般临床诊断,很多人容易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我的经验是,下诊断既是贴标签,贴标签的和错贴标签的几率是50%比50%。所以,下诊断是一个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也是违反心理学治疗客观规律的。当然,医院必须下诊断,关系到医保报销,也可能是做终极鉴定,这也是一个没办法的事情。04医生给患者错贴标签弗朗西斯自我检讨DSM第五版造成的影响,DSM-V引入的行为成瘾概念(BehavioralAddiction)概念,具有严重病态的官方标准,但媒体让许多被夸大的流行行为,人们热情的高度展现彷佛也成了一种上瘾的情形。弗朗西斯举了好几个例子,其中最经典的要属丽姿的案例:丽姿智商很高,但因为口语及表现的分数有落差,被医生判定是注意力缺失症及学习障碍。五岁时,医生为了改善她的书写能力,开了立得宁(Ritalin,治疗注意力缺失的药物),结果留下肌肉痉挛、强迫行为、忧郁等副作用。因为治疗注意力缺失的药物导致丽姿罹患忧郁症,所以医生开给他乐复得,结果副作用让注意力缺失症恶化,但医生没有停掉乐复得,而是立得宁的剂量;当忧郁症恶化,就增加乐复得的剂量。直到丽姿被迫中断学业去参加日间治疗计划,最后父母看情况越来越恶化,让她停药回校上课。尽管丽姿的确有过动症,情绪阴晴不定、经常跟老师父母吵架,但她的生活没有问题,其他方面跟其他青春期的青少年没什么两样。丽姿说:医生们想要药物治疗我的成长痛苦,却反而留下无法抹去的心理伤疤。05我已经被贴了标签,该怎么办?人生的问题堆积如山,并非全都是精神疾病。如果我们容许个体被过度诊断为「病人」,就等于创造了一个「生病的社会」。当一个人有了精神疾病标签,无论他是否真的有精神疾病,都有可能遭受四面八方的污名印记。正常人可能被贴上标签,而正常的心理现象和外在表现有时也被贴上错误的「疾病」标签。事实上,标签效应还会引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相应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符。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原因在于“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无论这个标签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认识的自我认同”都有着强烈的影响。有的时候,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恰恰是使其向“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暗示。如果被贴上的是积极的标签,那么所产生的影响就是正面的;如果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产生的影响就是负面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80%都是偏执狂,福布斯排名前100的人80%都是轻躁狂。看以下,为你准备的科学研究数据。06精神疾病不可怕人人既是带着病痛前行波斯特博士用现代精神病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近代300位著名人物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显精神病特征,如希特勒、林肯、拿破仑;科学家中占18%,如高尔登、门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思想家中占26%,如罗素、卢梭、叔本华;作曲家中占31%,如瓦格纳、普契尼、舒曼;画家中占37%,如凡高、毕加索、;小说家和诗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达46%,如福克纳、普鲁斯特、劳伦斯、莱蒙托夫……据2007年8月1日的《中国日报》报道:由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牵头,多国科学家参加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相比,左撇子则更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如拿破仑、克林顿、里根、布什、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达芬奇、拉斐尔、毕加索、卓别林、爱因斯坦等都是左撇子。而根据大脑交叉支配肢体的原则,同时也印证了天才们的灵感出于右脑这一理论。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莫斯科一家精神病院最近对刚进院的一些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测试,看他们的直觉能力会有多高,其结果令人十分惊讶。一般人在瞎猜时只有20%至30%的准确率,但这些精神病人却说对了86%至92%。已故的莫斯科精神病学研究所主任弗拉基米尔?埃夫罗伊姆松教授曾说:“世界上许多伟人更容易得遗传病,而精神病占第一位……事情就是这么怪:天才越是精神失常,他的成就也就越大。”英国科学家巴龙.科恩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牛顿除了在科学领域取得惊世成就之外,他还是个自私、陕隘及好斗的怪人。牛顿几乎从不爱开口说话,就是对屈指可数的几个朋友也是表现出冷漠或坏脾气。有时既使没人听课,他也会对空无一人的教室讲课。在牛顿50岁那年,终因抑郁与偏执而导致精神失常。另外根据种种迹象表明,在大科学家中患此病的还有哥白尼、安培和爱因斯坦。据有关部门统计:一般在1000人中平均只有4个患有轻度躁狂抑郁症,而在天才中则是这个比例的十倍以上!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迈克尔.弗茨拉德教授在研究后指出: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迈兑斯?莫扎特、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西方哲学泰斗康德,以及英国大文豪乔治?奥威尔、作家安徒生、巴尔扎克;诗人拜伦、雪莱、普希金、罗伯特等在文史领域曾独领风骚的大师,在生前都患有抑郁或精神分裂症。而疾病在导致他们行为怪异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潜能。这正如巴尔扎克所言:“天才就是人类的病态,它就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另外患有这类疾病的天才人物还有:法国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尔、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尼科洛?帕格尼、波兰伟大钢琴家肖邦、俄国大音乐家华西里?康定斯基、德国作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席勒、法国作家小仲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英国著名女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法国象征主义典范诗人阿尔蒂尔?兰波、奥地利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德国画家阿尔勃莱希特?丢勒等。据《自然医学》杂志报道:加拿大医学工作者在对“威廉斯氏综合症”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天才极有可能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多伦多儿童医院资深研究员谢勒说:人的基因谱好像一本4万字的图书,基因排列失常就如同图书中一个约20字的句子被颠倒印刷了,而得了这种先天病的患者自出生起体内的7号染色体就少了20个基因。这些人虽然有某些方面的障碍及易引起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同时这也可能就是在智力突破迅速提升的直接诱因,并因此而产生了天才的艺术家、数学家和科学家。已故的莫斯科精神病学研究所遗传学研究室主任、生物学博士弗拉基米尔?埃夫罗伊姆松教授曾说过:“我一生中有60多年都很注意研究遗传学和历史学。读了好几千本历史书,几百本伟人传记,看过几十部百科全书,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共有近400名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我还注意到,世界上的这些伟人比常人更容易得遗传病,而精神病占第一位。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事情就这么怪:天才越是精神失常,他的成就就越大。说到这,你可能会问:莫非我们的文明就是由那些神经有毛病的人物创建并推动向前的?埃夫罗伊姆松教授统计过:在1万人中有可能诞生一个天才,但要成为真正的天才,5百万到1千万人中才有一个。这就意味着,在21世纪初的今天,10亿人中能有近10万人能达到天才的水平。但是,正如心理学家们所说,如果不爱惜天才,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教得也很糟糕,那任何类似罕见病种的生物“刺激物”也发挥不了作用。这就像将一粒优质植物的种子埋进土里,如果不好好照料,它迟早也会死掉。到了总结陈词的时候了,首先要恭喜你,你有可能是天才的一员。得了精神疾病不可怕,人人既是带着疾病前行(除了继续吃药以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参考资料:[01]Frances,Allen.SavingNormal:AnInsider'sRevoltagainstOut-of-ControlPsychiatricDiagnosis,DSM-5,BigPharma,andtheMedicalizationofOrdinaryLife.WilliamMorrowPaperbacks;1Reprintedition.August12,2014.[02]尤格.布雷希(JorgBlech)着,张志成译:《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DieKrankheitserfinder:WiewirZuPatientengemachtwerden)。台北:左岸文化。2013.05。[03]艾伦.弗朗西斯(AllenFrances)着,黄思瑜译:《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医学》(SavingNormal:AnInsider’sRevoltAgainstOut-of-ControlPsychiatricDiagnosis,DSM-5,BigPharma,andtheMedicalizationofOrdinaryLife)。台北:左岸文化。2015.05。[04]张廷硕:《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医学》书评。http://interlocution.weebly.com/36328300282639921002-interlocution/07[05]欧文,亚隆(IrvinYalom)着,鲁宓译:《诊疗椅上的谎言》(LyingontheCouch:ANovel)。台北:心灵工坊。2007.12[06]苏益贤:救救正常人:临床心理师的反思。http://headshrinkerspocket.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6.html[07]龚卓军:〈生病诠释现象学从生病经验的诠释到医病关系的伦理基础〉,《生死学研究》,2005.(1),97-129.[08]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致命骗局-纪录片(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ntZAsPVPU

20
2
分享
当别人称呼你为"精神病",即使他们没有这样说,你仍然把自己打上了这个烙印。要知道精神病是很常见的病症,你过度在意别人的以偏概全标签是否因为病耻感的存在呢?有些人不理解你并且语带揶揄,或许我们可以适当拒绝那种标签哦。◎有精神分裂症和社交恐惧症同事背后都称呼◎你精神病被贴了精神病标签现在已经内化了◎到哪都担心别人喊你精神病有时别人没说◎自己心里老是想这个标签现已深入潜意识■精神病标签■标签内化你害怕别人觉得你有病,但是生病很正常,就像外科医生有时候也会需要手术,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也会抑郁,引用百度百科关于病耻感的详尽解释:“病耻感是指一种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它最早是1966年由高夫曼提出的,它是人身体上某些不良道德特点的特征和社会对个体强加的耻辱标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病耻感主要表现为社会刻板印象、刻板偏见及歧视。来访者或者患者出现病耻感的因素包括地域、文化、社会地位、婚姻状况、职业性质等,均可影响病耻感............”举个栗子:由于精神分裂患者遭受街坊邻居甚至亲属的歧视,甚至路人都认为精神分裂患者具有盲目攻击性,纳新错误的认知常使精分患者自尊下降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积极性拒绝社交,那么怎样来消除或减轻他们的病耻感呢?来访者可以通过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通过个体化指导、集体干预等手段接受各种具体指导,深入了解到自己的病情,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大部分的问题都来源于我们的人际关系,人际共处技能可以给人们新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真实需求,来让自己适应日常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设定原则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前提是维护你的社会关系和尊重身边的所有他人,并且有效缓解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些真真切切的抑郁压抑情绪和其他负面情绪。人际需要更多的奉献而不是索取,奉献的多少取决对方的需求和你的需求有多大,你愿意付出那么就可以将这种能量转化为正能量,你有自己的期待告诉对方即可。可以试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以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方式释放我们的感受,无论是在日记本上:给自己的几封日志,都可以让自己抒发出来。确定该人何时引起我们不信任的具体示例,主动远离那些负能量爆棚的人,适当拒绝某些行为,祝好喔。ZQ

当别人称呼你为"精神病",即使他们没有这样说,你仍然把自己打上了这个烙印。要知道精神病是很常见的病症,你过度在意别人的以偏概全标签是否因为病耻感的存在呢?有些人不理解你并且语带揶揄,或许我们可以适当拒绝那种标签哦。◎有精神分裂症和社交恐惧症同事背后都称呼◎你精神病被贴了精神病标签现在已经内化了◎到哪都担心别人喊你精神病有时别人没说◎自己心里老是想这个标签现已深入潜意识■精神病标签■标签内化你害怕别人觉得你有病,但是生病很正常,就像外科医生有时候也会需要手术,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也会抑郁,引用百度百科关于病耻感的详尽解释:“病耻感是指一种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它最早是1966年由高夫曼提出的,它是人身体上某些不良道德特点的特征和社会对个体强加的耻辱标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病耻感主要表现为社会刻板印象、刻板偏见及歧视。来访者或者患者出现病耻感的因素包括地域、文化、社会地位、婚姻状况、职业性质等,均可影响病耻感............”举个栗子:由于精神分裂患者遭受街坊邻居甚至亲属的歧视,甚至路人都认为精神分裂患者具有盲目攻击性,纳新错误的认知常使精分患者自尊下降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积极性拒绝社交,那么怎样来消除或减轻他们的病耻感呢?来访者可以通过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通过个体化指导、集体干预等手段接受各种具体指导,深入了解到自己的病情,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大部分的问题都来源于我们的人际关系,人际共处技能可以给人们新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真实需求,来让自己适应日常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设定原则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前提是维护你的社会关系和尊重身边的所有他人,并且有效缓解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些真真切切的抑郁压抑情绪和其他负面情绪。人际需要更多的奉献而不是索取,奉献的多少取决对方的需求和你的需求有多大,你愿意付出那么就可以将这种能量转化为正能量,你有自己的期待告诉对方即可。可以试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以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方式释放我们的感受,无论是在日记本上:给自己的几封日志,都可以让自己抒发出来。确定该人何时引起我们不信任的具体示例,主动远离那些负能量爆棚的人,适当拒绝某些行为,祝好喔。ZQ

15
评论
分享
楼主你好呀~我们社会上确实对精神疾病有一些误解,事实上精神疾病和一般的躯体疾病都属于『器质性病变』,既然拉肚子感冒都能被接受,为什么精神疾病就不可以呢?◎社会心理学上的『刻板印象』问题。『刻板印象』: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分类学说认为,由于类属性思维是社会分类的结果,所以存在于人脑中的分类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决定了类属性思维的准确性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者过去经验的影响。我们平时在一些影视剧或者别的零散信息中了解到它,并且由我们有限的认知对它产生评价,形成了刻板的印象,但这种评价是极其片面而且不准确的。所以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你,你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并不怪你,是他们的认识有限。而且,他们或许并不是在贬低你或者评价你,只是无意中加了一个标签。#我们有时候会在同伴见起绰号,其实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一种帮助记忆和提高辨别度的手段。比如有个同学起了个比较难记的名字,但如果给他起个比较好记的绰号,一方面会容易记住他,另一方面也拉进我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在思考的一点是:是不是同事们不当面叫你是为了保护你,而你的敏感和对得过这种疾病的一种羞耻感导致了今天的这种情绪呢?别人给我们贴标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身并不能直面它。建议楼主勇敢的去直面它,直面情绪背后的原因,是害怕自己再次得病,亦或者得病的羞耻感,再或者是害怕被同事排挤孤立?另外,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后是可以继续上班的,但一定要注意休息,有好的情绪。*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心理因素的稳定很关键,如果可以的话,建议你兼顾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中药可以调理身体脏腑,疏通气血,平衡阴阳,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你解决疾病的心理因素问题,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世界和我爱着你~加油,祝好

楼主你好呀~我们社会上确实对精神疾病有一些误解,事实上精神疾病和一般的躯体疾病都属于『器质性病变』,既然拉肚子感冒都能被接受,为什么精神疾病就不可以呢?◎社会心理学上的『刻板印象』问题。『刻板印象』: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分类学说认为,由于类属性思维是社会分类的结果,所以存在于人脑中的分类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决定了类属性思维的准确性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者过去经验的影响。我们平时在一些影视剧或者别的零散信息中了解到它,并且由我们有限的认知对它产生评价,形成了刻板的印象,但这种评价是极其片面而且不准确的。所以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你,你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并不怪你,是他们的认识有限。而且,他们或许并不是在贬低你或者评价你,只是无意中加了一个标签。#我们有时候会在同伴见起绰号,其实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一种帮助记忆和提高辨别度的手段。比如有个同学起了个比较难记的名字,但如果给他起个比较好记的绰号,一方面会容易记住他,另一方面也拉进我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在思考的一点是:是不是同事们不当面叫你是为了保护你,而你的敏感和对得过这种疾病的一种羞耻感导致了今天的这种情绪呢?别人给我们贴标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身并不能直面它。建议楼主勇敢的去直面它,直面情绪背后的原因,是害怕自己再次得病,亦或者得病的羞耻感,再或者是害怕被同事排挤孤立?另外,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后是可以继续上班的,但一定要注意休息,有好的情绪。*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心理因素的稳定很关键,如果可以的话,建议你兼顾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中药可以调理身体脏腑,疏通气血,平衡阴阳,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你解决疾病的心理因素问题,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世界和我爱着你~加油,祝好

15
1
分享
潜意识??首先你如果是在正规医院诊断的精神分裂症,那就别说什么潜意识了,精神分析不适合精神分裂症,反倒有加重混乱的可能。其次,精神分裂症虽说后期也可以做咨询,但是你现在的阶段状况不明,而且你说的是有人说你精神病,但是也不能排除评论性幻听的可能,这里没法求证你的资料的真实性,你也最好别自己用心理学给自己分析,你现在的自知力是个疑问!最后再说下,各位砖家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正确做法是什么?转诊,并且到正规医院精神科接受正规的治疗!

潜意识??首先你如果是在正规医院诊断的精神分裂症,那就别说什么潜意识了,精神分析不适合精神分裂症,反倒有加重混乱的可能。其次,精神分裂症虽说后期也可以做咨询,但是你现在的阶段状况不明,而且你说的是有人说你精神病,但是也不能排除评论性幻听的可能,这里没法求证你的资料的真实性,你也最好别自己用心理学给自己分析,你现在的自知力是个疑问!最后再说下,各位砖家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正确做法是什么?转诊,并且到正规医院精神科接受正规的治疗!

1
评论
分享
既然潜意识可以接受一个“标签”,那同样也可以丢掉一个“标签”。就好像如果别人扔过来一个烫手的山芋,我们发现对我们没啥好处,那就丢掉呀~

既然潜意识可以接受一个“标签”,那同样也可以丢掉一个“标签”。就好像如果别人扔过来一个烫手的山芋,我们发现对我们没啥好处,那就丢掉呀~

1
评论
分享
您怎么看待“”精神病”这个问题呢?

您怎么看待“”精神病”这个问题呢?

评论
分享
  • 教师子女,独生女,20岁,多年孤独的痛苦怎么摆脱?
    1回答 · 2025.05.25 02:48:07
  • 自己拯救自己有点累啊,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怕的是什么
    4回答 · 2025.05.24 21:52:43
  • 20岁,女友因抑郁症去世,我该怎么释怀?
    4回答 · 2025.05.23 22:54:35

心理学研究会

官方
1594人
#行为问题
欢迎热爱心理学的到来,相信你一定对心理学充满着好奇,一起用专业知识来分享未知吧 1、日常分享专业知识解读 2、日常困扰互帮互助 3、专业交流与答疑 4、更多希望你来补充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