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教养系列 | 烂尾娃,会在2025年获得新生吗?
提起带娃,曾经有数位朋友苦恼的和我说,她总在考虑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听着他们为孩子天马行空的设想,我不由得想起《三傻大闹宝莱坞》里迂腐、偏执、严厉的院长,在电影结尾泪流满面的对自己刚降生的小外孙说:
“这一脚踢得真漂亮,将来想当足球运动员吗?噢不,你想当什么,就当什么吧……”
◎图源《3 Idiots》
“you can be just the one you wanna be”,多少人要经历一部电影的长度,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01
“烂尾娃”的问世
2024年临近冬天,“烂尾娃”这个词扯下了遮羞布,在养娃的家长的心上狠狠戳了一下。
大意是:父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托举孩子,孩子在刚开始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都表现优异,最后却没能上名校,或者毕业后做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家长看了看自己的娃,不禁感叹,回想起多年前很流行的那句话——不能让娃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多数的父母开始鸡娃之路:从幼儿园阶段就报满各种兴趣班,在小学阶段就要努把力考出雅思7分,誓要让孩子大学冲进常青藤,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还有的家长仔细一想,这似曾相识的套路,原来,我就是我们这一代的“烂尾娃”啊!
◎网友评论
养娃的路上还有不少问题,明明很努力养育孩子,能给的都给了,但孩子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容易哭闹打架,适应不了学校生活,厌学、讨厌去学校,和自己说不了几句话就吵架等等。
这让不少家长产生“育儿焦虑”——我到底该怎么养孩子?
教育应该培养更具人性更具智慧的人,有爱、爱人,有学习力、爱学习。孩子能成为一个他想成为的人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图源Pexels
02
告别育儿焦虑,助力孩子成长
到底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这是家长要做的课题。
孩子究竟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有育儿焦虑的家长很容易把这两个课题混淆掉,单纯以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校老师的评语作为亲子关系亲疏远近的评判标准,这相当于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生生隔出一道厚厚的墙。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扰,建议读一读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讲道:“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为人父母,如何付出都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可最终体现在孩子身上的结果如何,那就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了,而我们不应该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你明白其中的区别了吗?
◎图源Pexels
史铁生在《好运设计》一文中写到:“只要你最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过程——只剩下它了。
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
正念教养给父母带来的就是这种带着觉知的,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关注当下的养育方法。
03
一起走入正念教养
想教育好孩子,家长自己首先要不焦虑、不恐慌,从而更稳定的支持孩子。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也会慢慢理解了“烂尾娃”背后更深层的逻辑。
你会发现,无论是10岁,18岁,还是28岁的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快烂尾了,但其实挺过一段时间后,生活就会像波动的股票一样,又往好的方向发展。
充斥着焦虑的年代,以后还会有类似“烂尾娃”的概念出现,继续制造焦虑。
让我们明白,父母要做的,不是替代孩子工作、生活。家长该做出示范,在生活中尽量多去“看见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图源Pexels
可以把精力放在下面这几件事上:
01 全神贯注的倾听
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专注的倾听孩子并予以回应,你会发现他更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生活日常。“爸爸/妈妈,今天幼儿园的老师摔了一跤哦,跟我昨天摔在同一个地方,好好笑~”
02 不带批判的接纳自己和孩子
父母觉察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不评判孩子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承认养育孩子是具有挑战性的这一事实。接纳孩子内向,或者接纳孩子调皮、爱搞破坏等个性特征,任何个性都有可取之处。
03 对自己和孩子情绪的觉察
父母运用正念觉察,能意识到当下采取的破坏性认知和自动化反应。比如自己本来工作就不太顺利,回家后孩子还不好好吃饭,火一下上来了,于是斥责了孩子一顿。觉得他在故意找事,这就是破坏性认知。
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今天心情不好,不是因为你,但是你也理解一下我好吗?今天乖乖吃饭”。尽量减少这部分情绪带入到亲子互动中。
04 亲子关系中的自我调节
在亲子关系紧张时,运用正念回到当下,避免自动化反应对关系造成进一步破坏,提升父母的自控力,重新考虑要使用的养育行为。
05 对自己和孩子的自我同情
对自己的同情是指,在养育受挫或陷入自我怀疑时,安慰自己“我不是神,孩子没有表现的满意,但这不影响我是个好妈妈/爸爸”。对孩子的自我同情是指,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告诉他别人也会遇到这样的挫折,不是你很差劲。给予关怀抚慰,不要嘲笑孩子“这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