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丨亲密关系
作者:刘文利 Ceci
排版:卡卡
责任编辑:刘文利
刘文利性教育工作组 出品
来源:微信公众号:爱与生命(ID:sexuality_edu)
01
定义
亲密关系(Intimate Relationship)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指主体体验到的,同时可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一种亲近(Close/Closeness)。这种亲近的主观体验可以是情感和认知上的亲密,包含相爱的感觉、心意相通以及感到彼此对对方而言是特别的;亲密也可以是物理和身体上的亲近,但是性与亲密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性接触可以在没有亲密性的情况下发生[1]。宽泛地说,家庭、婚姻、恋爱、性爱和友谊等关系都属于亲密关系的范畴[2]。
02
亲密关系的特点
亲密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至少有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和忠诚度六个方面的不同[1]:
1. 了解程度(Knowledge)
亲密的伴侣之间往往存在着广泛的、私人的(或秘密性的)了解。TA们对彼此的经历、情感、喜好和心愿等都十分熟悉,且这些信息通常不会分享给其他人[3]。
2. 关心程度(Care)
人们能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关爱、理解和欣赏,并且这样的感受程度越高,亲密的程度也会增加[3]。
3. 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
亲密伴侣间的生活是相互交织的。一方的行为会对另一方的目标、态度和行为等产生影响。这种相互依赖以不同方式持久且频繁地发生,对彼此都会产生强烈显著的影响[3]。
4. 相互一致性(Mutuality)
双方在生活上互相融合,表现出很高程度的一致性。亲密伴侣会自称为“我们”而不是“我和TA” [3]。
5. 信任度(Trust)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们会期望对方尊重和善待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并相信自己能从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如果彼此失去了信任,则会引发猜忌和怀疑,从而损害亲密关系中的开明坦诚和相互依赖[3]。
6. 忠诚度(Commitment)
拥有亲密关系的双方期望彼此的亲密性能够长久维持,甚至是永远。期待自己对对方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去维持亲密关系。一旦忠诚度丧失,曾经亲密的伴侣也会逐渐疏远[3]。
尽管一段亲密关系并不一定完全显现出上述六方面特点,但是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应当包含这六个特点。如果亲密关系中只存在某些特点,而缺乏另一些特点,就可能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一对伴侣在生活中的相互依赖性很高,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交织,但是缺乏爱的表达和情感沟通,那么这段关系的亲密程度就会大打折扣[3]。
03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亲密关系的建立令人愉悦,而亲密关系的丧失则会在生理和心理层面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人们长期被孤独围绕时,容易出现强烈的紧张应激反应[3]。同时,亲密关系的瓦解还会造成人的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影响身体健康。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一项“格兰特研究”(The Grant Study)用76年时间证明了亲密关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良好的亲密关系不仅能让我们更幸福,还能让我们更健康” [4]。
04
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德国社会学家穆勒·里儿(Muller-I.y.r)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低下的时期,个人情感在家庭利益面前是无关紧要的。而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自由独立的个体选择则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文化对单身、晚婚、离婚和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包容,感情则成了建立现代亲密关系的主导契机[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亲密关系在情感、物质、稳定程度和公开/欲望程度四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情感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度不断增强;到了二十一世纪,在重视感情的同时,亲密关系中的物质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公开化也在不断加强,但亲密关系的稳定程度却不断地减弱,呈现出流动的状态[6]。
(二)社会性别的影响
在现阶段社会,女性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以及男女双方性别平等观念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7]。越是持有性别平等观的女性在婚姻和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越低,因为目前还没有做到性别平等,在现有的性别分工语境下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受到压迫。已有研究表明,伴侣之间的支持性沟通(Supportive Communication)是维持和提高亲密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理想的状态是,亲密伴侣间都有性别平等的认识,同时愿意在生活中付诸实践,而这就需要男性有更为进步的社会性别观念[7]。
(三)个人经历的影响
依恋类型对总体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个体人际关系的发展受其生命早期人际经验的影响,孩童时期出现的依恋类型,成人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同样会出现相似的反应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巴萨洛缪(Kim Bartholomew)将成人依恋类型分为四种[3]:
1.安全型(Secure)
能够愉快地与别人交往,容易与别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在亲密关系中不会担心独处和不被人接纳,依赖他人和被他人依赖都让具有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人感到安心[3]。
2.痴迷型(Preoccupied)
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寻求认同,过分地依赖他人的赞许,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会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与他人的关系并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亲密,对于有损亲密关系的任何威胁都存在着不安和警惕的心理[3]。
3.恐惧型(Fearful)
这是一种带有回避性质的依恋关系,恐惧型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存在亲密关系,虽然希望有人喜欢自己,在感情上渴望亲密关系,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害怕被遗弃受到伤害,具有不信任、猜忌、害羞的心理[3]。
4.疏离型(Dismissing)
同样是一种带有回避性质的依恋关系,认为与他人存在亲密关系得不偿失,觉得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和依赖自己[3]。
需要注意的是,依恋类型是习得的,不断地被人们成人后的经历所影响,所以人们不会只是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依恋类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新的改变[3]。
(四)人格特质的影响
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行为和亲密关系。许多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普遍具有五个方面的核心特质,即“大五人格特质”。并且,人格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人际关系对于人格的影响[3]。
1.外倾性(Extraversion)
开朗热情、外向合群、喜爱社交,当TA们周围有人陪伴时,能够感受到激情。外倾性较低的人则会倾向于害羞内敛,行为表现谨慎[3]。
2.宜人性(Agreeableness)
具有同情心和协作性,倾向于关心和信任他人,并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宜人性较低的人则倾向于易怒和暴躁,不关心别人的感受甚至充满敌意[3]。
3.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勤劳可靠,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组织性,对其他人而言是可依赖的。尽责性较低的人倾向于粗心大意,不太可靠[3]。
4.神经质(Neuroticism)
神经质特点高的人容易担忧和焦虑、情绪不稳定,感受到很多的压力。相反,神经质特点低的人很少感到难过与沮丧且情绪稳定[3]。
5.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具有艺术气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变化和尝试新事物,挑战规范和常规。开放性特点较低的人则会倾向于因循守旧,偏好稳定[3]。
(五)自我评价的影响
人们对于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而影响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往往来自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的主观体验。在不少情况下,如果有人喜欢自己,那么我们自己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接纳我们并看重我们之间的关系,那我们的自尊水平就高,而高自尊的人往往更能感受到幸福。相反,一个低自尊的人常常会自我怀疑,对于TA们而言,相信有人会爱自己是困难的,从而低估伴侣对于自己的爱与重视,损害亲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即自尊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3]。
(六)人际互动的影响
无论是社会文化方面或是个体的经历与人格特质,人们的人际关系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两个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的人开始互动时,互动的结果往往各式各样,它可能令人高兴满意,也可能使人伤心沮丧,人际关系不是一个稳定的存在,而这种变动的互动结果又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3]。
05
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坎贝尔(Susan Campbell)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包含五个阶段:浪漫期、权力争夺期、稳定(整合)期、承诺期和共同创造期。亲密关系的初期(浪漫期和权力争夺期)通常充满能量,人们对亲密关系充满热情、为它着迷,到了后期则渐渐趋于平静和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感到越来越亲近,越来越了解自我和他人。在自我袒露、展现脆弱、情感沟通和承诺中,关系会变得更加稳定和成熟[8]。
1浪漫期
浪漫期是关系中最刺激的时刻,充满着不确定感和可能性。此时,伴侣双方相互了解不深,对对方有着许多的期望和想象,对关系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活力。但是这段关系是建立在人们相互投射的形象上,即人们将自己对于理想伴侣的想法投射到对方身上。换言之,这样的关系不是建立在拥有各种特质的、真实具体的人身上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关系,彼此的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浪漫期,人们在关系中拥有的只是一个形象,虽然有很高的兴奋感,但是并没有亲近。一旦对方的其它特质被表现出来,则很有可能让人失望[8]。
2权力争夺期
一旦对方的本性、习惯和行为更多地呈现在自己眼前,理想和现实则开始冲撞。此时,为了使伴侣能够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会开始想要改变对方,譬如为对方买衣服,鼓励对方的行为满足自己的想象。如果对方坚持原样,那么自己的浪漫期待就会受挫。当人们看到伴侣的局限性和某些特质时,浪漫期就消退了,便会想要控制对方以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于是冲突便产生了。需要注意的是,权力争夺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一方或双方坚持停留在道德评价的立场,认为自己能够理所当然地去控制别人的行为。如果双方能够放下这种理所当然的控制欲,这时就可能出现真诚的分享和亲密。如果没有,伴侣双方为了避免更多的争吵分歧,以及内心的失望,则可能选择放弃,结束这段关系[8]。
3稳定(整合)期
伴侣在经历浪漫期的迷离和权力争夺期的冲突之后,两人的关系会更加具有弹性也更加稳定。进入稳定(整合)期的伴侣双方会真正开始好奇,想要了解对方,询问并倾听对方,用接纳取代抗拒。通过觉察(Awareness)、承认(Acknowledgement)、接纳(Acceptance)、行动(Action)的4A沟通模式,伴侣们学习认识彼此,促进自我发展并强化彼此的关系[8]。
举个例子,4A沟通模式可能被运用的情景是:“你迟到了,我意识到自己想责备你,我承认并接受自己会这么做,但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迟到,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我想坐下来和你聊这件事,而不是发脾气,破坏沟通。”稳定(整合)期的伴侣通常对分享内心世界做好了心理准备,而坦诚地分享任何事都可以强化亲密感,促使关系持续地成长和发展[8]。
4承诺期
承诺期的伴侣对彼此非常了解,愿意相互沟通想法与感受,认真投入到各自共同的生活中去。正是因为全然的了解,承诺期的伴侣就已做好准备作出全然的承诺,许诺彼此都有自由的选择。这不是对对方的承诺,而是对自己及生活做出坚定的承诺。在这一过程中,伴侣双方愿意共享一个选择并一起付诸行动。承诺是针对自己的,不是要求别人。“我的承诺影响我对关系的付出,当你同样做出承诺时,我们可以在关系中一起拥有期望。”当伴侣双方在关系中一起做出承诺时,关系中的人和关系本身都会成长[8]。
5共同创造期
在到达稳定(整合)期和承诺期时,伴侣们对自我和对方都有不断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强项与弱点,期望与梦想。由于对双方承诺的信任,就可以投入真诚的合作,而不论是何种选择,都将是TA们创造的过程。由于伴侣们能够承认、接纳和分享各自生命中的方方面面,充分看到对方的“人性”,TA们就可以将关系中的一些“负面特质”转化为对创造的挑战。比如:吝啬的人可以记账,控制欲强的人可以制定计划,安排行程。一些人格特质就可以通过这样的积极创造,促成关系的和谐和共同计划的完成[8]。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家庭、婚姻、恋爱、性爱和友谊等关系都属于亲密关系的范畴。人际关系也是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刘文利主持研发的《全面性教育技术指南——国际标准在中国的潜在本土化应用(第一版)》中,与“亲密关系”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1“人际关系”中的第2个主题 “友谊、爱及恋爱关系”中,具体学习目标如下[9]:
主题 1.2 友谊、爱及恋爱关系
小学低年级学段(6~9岁)学习目标
要点: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关系
► 知道不同类型的关系(知识);
► 区分友谊、迷恋、爱和性吸引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知识);
► 知道亲近的人际关系有时可以转变为性关系,以及如何转变(知识);
► 意识到有些人际关系会转变为性关系,这是正常的(态度);
► 能够掌握在不同类型关系中的情绪管理方法(技能)。
小学高年级学段(9~12岁)学习目标
要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
► 举例说明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特点(知识);
► 知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方式(知识);
► 认识到人际关系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态度);
► 能够建立并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技能);
► 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应对不健康的人际关系(技能);
► 在人际关系中遇到任何问题时,能够向可信赖的成年人寻求帮助(技能)。
要点:健康的友谊和爱能够让人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
► 知道健康的友谊和爱带给人的益处(知识);
► 认识到健康的友谊和爱可以让人感觉良好(态度);
► 认识到健康的友谊和爱值得珍惜(态度);
► 能够运用使他人感觉良好的方式表达健康的友谊和爱(技能);
► 能够建立并保持健康的友谊和爱(技能)。
初中学段(12~15岁)学习目标
要点: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关系
► 知道不同类型的关系(知识);
► 区分友谊、迷恋、爱和性吸引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知识);
► 知道亲近的人际关系有时可以转变为性关系,以及如何转变(知识);
► 意识到有些人际关系会转变为性关系,这是正常的(态度);
► 能够掌握在不同类型关系中的情绪管理方法(技能)。
要点:不平等地位和权力的差异会严重影响恋爱关系
► 知道不平等地位和权力的差异如何对恋爱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知识);
► 分析性别规范和性别刻板印象如何影响恋爱关系(知识);
► 了解性别规范和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引发亲密伴侣暴力(知识);
► 认识到关系中的地位不平等和权力不平衡对恋爱关系可能是有害的(态度);
► 能够思考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不平等和权力不平衡现象,并采取恰当的行动(技能)。
高中学段及以上(15~18岁及以上)学习目标
要点:人与人之间存在健康的性关系和不健康的性关系
► 比较健康的性关系和不健康的性关系所具有的特征(知识);
► 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健康的性关系和不健康的性关系(态度);
► 能够避免不健康的性关系(技能);
► 能够辨别可信赖的成年人,并在处于不健康的性关系中及时向其寻求帮助(技能)。
要点: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喜欢和爱
► 知道在健康的性关系中,表达喜欢和爱的多种方法(知识);
► 认识到性交行为并不是表达喜欢和爱的必要条件(态度);
► 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向他人表达喜欢和爱(技能)。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全面性教育技术指南——国际标准在中国的潜在本土化应用(第一版)》中文版PDF
如阅读原文链接无法打开,可在公众号后台发送“指南”,获取下载链接
参考文献:
[1]Jamieson L. Intimacy as a Concept: Explaining Social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sation or Another Form of Ethnocentricism?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J]. 2011, 16(4):151-163.
[2]翟学伟. 爱情与姻缘: 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J]. 社会学研究. 2017, 2: 128-149.
[3]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亲密关系(第5版)[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4]新豫网. 哈佛研究告诉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亲密关系[EB/OL]. 2017-04-23[2021-02-09]. http://www.henanxinyuwang.com/shichang/5683.html
[6]叶青. 当代中国青年亲密关系的“超市化”转型——基于婚恋杂志的历时性比较[J]. 当代青年研究, 2014(6): 100-106.
[7]王宁欣. 追求性别平等就要远离婚姻?|缪斯夫人[EB/OL]. 2017-09-01[2020-02-10]. http://zhishifenzi.com/depth/column/1043.html
[8]麦基卓, 黄涣祥. 懂得爱: 在亲密关系中成长[M]. 深圳: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 2007.
[9] UNFPA, UNESCO. 全面性教育技术指南——国际标准在中国的潜在本土化应用(第一版)[R]. 2022.
作者简介:刘文利,Ceci。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爱与生命(ID:sexuality_edu),爱与生命,是刘文利创办的传播全面性教育的平台,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与尊严的实现。
原作者名: 刘文利 Ceci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爱与生命(ID:sexuality_edu)
转载原标题: 名词解释丨亲密关系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