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型教养方式:平衡爱与纪律的育儿艺术
作者:韦妙
策划:蔺秀云
编辑:孙艺宁
排版:周兆霆
来源: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中,有一种倾向于用严苛的规则和教导来运行的育儿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尝试转变,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其实早在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就向我们介绍过一种平衡爱与纪律的育儿艺术——权威型教养方式。
01
什么是权威型教养方式?
戴安娜·鲍姆林德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要求和反应这两个维度(Baumrind, 1991)。“要求”指父母设定并坚持的行为标准,对孩子给予期望、监督与规范,涉及控制与容许;“反应”指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接受程度以及给予回馈,涉及接受与拒绝。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其实就是控制+接受。
控制体现在父母设定的清晰规则和界限上。父母会在规则的执行上保持一致,同时会监督孩子的行为,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会教育孩子理解行为的后果,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而接受意味着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和被接纳的。这样的父母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接受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这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权威型教养方式强调的是平衡,父母既不是完全放任孩子,也不是严格控制孩子。
02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
《小别离》一剧中“朵朵”的家庭表现出了鲜明的“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
2.1 高要求与高标准
朵朵的父母对女儿的成绩有着很高的期待。他们给朵朵安排了课外辅导和学习计划,希望女儿的成绩能够有所提高。这种高要求是权威型养育方式的核心(Baumrind, 1967),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有着很高的期望,他们认为孩子有能力达到这些标准,并鼓励孩子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2.2 情感温暖与支持
尽管权威型父母对孩子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很高的期待,但他们同样重视情感上的温暖和支持。剧中父亲发现朵朵写小说的爱好后,帮女儿保存好她写作的本子,朵朵起床看见后便向父亲保证自己以后好好学习不再写小说了,而父亲却告诉朵朵写小说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注意合理的时间安排。父亲并没有强制扼杀孩子看似不合时宜的爱好,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温暖支持着女儿。
2.3 鼓励自主性与独立性
权威型养育方式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做决定(Baumrind, 1971),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
在决定是否出国的重大问题上,朵朵的父母并没有替朵朵进行选择,而是让她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未来规划来作出决定。
2.4 适应性与灵活性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时,能够灵活调整教养方式,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Baumrind, 1991)。
面对朵朵青春期的变化和需求,父母一直在逐渐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例如,在意识到过度的压力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成长不利时,父母会及时改变原来的教育模式,转而开始尝试给予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03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好处
3.1 促进孩子能力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孩子们能力发展的大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以其独特的平衡之道,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全面发展的大门。
父母的鼓励、支持和积极参与,能够促进孩子的自我概念发展,提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此外,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学业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发现,家长的情感支持、温暖和理解与孩子的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Brown & Iyengar, 2008)。
相比之下,过于“专制”的教养方式虽然能够在表面上维持家庭的秩序和纪律,但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变得过分依赖父母的指导,不敢自主探索和尝试新事物(王燕 等,2007)。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则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
3.2 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权威型父母理解孩子追求自主的意愿,鼓励孩子自立,尊重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性发展。这种鼓励“自主”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的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权威型父母会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这些规则既是孩子行为的边界,也是他们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工具,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能够在遵守规则的同时,逐渐培养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这种平衡的教育方式,既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又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知,从而在自主探索和承担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研究发现,权威型的父母对儿童的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比其他父母更容易认识到青少年对一些事务有合理的判断,比起专制型的父母,他们会给青少年更多的个人判断权利(李志楠, 2006),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引导孩子自主发展(宫秀丽, 2020)。
3.3 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
研究发现,权威型父母教育的孩子社会行为发展更好,相反,忽视型父母由于缺乏对孩子行为的指导和监督,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最大(黄超, 2018)。
一方面,权威型家长能够与孩子保持积极的沟通交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沟通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自然也愿意尊重对方,自觉遵从家长的意愿和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权威型家长积极参与了孩子的生活,孩子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家长所传递的价值观和规则内化到日常行为中,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向蓉, 雷万鹏, 2021)。
3.4 促进积极亲子关系的建立
权威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积极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它能够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帮助他们建立起自我认同,培养出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这种积极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天生具有模仿的本能,他们会观察和学习父母的行为模式,以此来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因此,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还能够通过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04
怎样成为权威型父母
4.1 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个体出生后建立的第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孩子是父母学习爱最好的教科书。父母要学着无条件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通过日常的陪伴、积极的交流和真诚的互动来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确保孩子知道他们被爱和被支持。有一首诗清晰地描述了这样的父母之爱:
《我想爱你》
我想爱你而不是抓住你
欣赏你而不是评判你
邀请你而不是强求你
离开你但不需要觉得愧疚
批评你而不是责备你
帮助你但不会看低你
这样我们的相处就是真诚的
而且能彼此滋养
——萨提亚
4.2 设定明确的行为期望和界限
这些期望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与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相匹配。不是简单地说“听爸妈的话”,而是可以具体到“吃饭时不看电视”、“每天完成作业后才能玩游戏”或“每天十点半之前睡觉”。
一致性是第二步的关键所在,如果规则经常改变或者在不同情况下执行不一致,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不清楚到底应该如何做,一致性也包括在奖惩上的一致性,确保孩子知道违反规则会有什么后果,而遵守规则又能得到什么奖励。
4.3 持续学习和调整教养策略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根据孩子的成长和变化调整教养方式需要父母不断学习新的育儿知识和技巧、适应和调整教养策略,顺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1), 43-88.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 Pt. 2), 1-103.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Series Ed.) & E. M. Hetherington (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4th ed., pp. 1-101). New York: Wiley.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56-95.
Patterson, G. R., DeBaryshe, B. D., & Ramsey, E. (1989).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329-335.
宫秀丽. (2020). 家庭背景下青少年自主权的影响因素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 4,74-82.
黄超. (2018). 家长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社会, 6, 216-240. doi:10.15992/j.cnki.31-1123/c.2018.06.006.
李志楠. (2006). 8~16岁儿童行为自主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
聂倩, 项亚光, 李佳丽. (2024). 家庭教养方式、子代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发展——基于异质性和中介效应分析的双重视角.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53(01), 126-134.
彭平. (2019). 当前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构成特点及其影响. 教育实践与研究, (01), 49-51. doi: 10.14160/j.cnki.13-1259/g4-c.2019.01.019.
许丹红, 桂勇. (2023). 如何助子成龙?——家庭教养方式对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作用. 社会学研究, 38(05), 157-179+229-230.
谢云天, 史滋福, 尹霖, 兰洛. (2022). 中国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业成绩关系的元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38(03), 366-379. do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2.03.08.
向蓉, 雷万鹏. (2021). 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 教育与经济, 37(05), 49-57.
周群英, 贾丁华. (2022).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及反思. 社会治理, 6, 28-34. doi:10.16775/j.cnki.10-1285/d.2022.06.008.
姚璐璐. (2011).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科技信息, 5, 109-110.
王燕, 张雷, 张韫, 温忠麟. (2007). 自我概念在父母专制型教养风格与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应用心理学, 1, 44-49+60.
黄景. (2015). 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新课程(中), 1, 4-5.
作者简介:韦妙。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原作者名: 韦妙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转载原标题: 权威型教养方式:平衡爱与纪律的育儿艺术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