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好还是单身好?林依晨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揭露人生残酷真相
作者:麦子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最近的热播剧——《不够善良的我们》。
这部剧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全网热议,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0。
该剧的主角是已婚十几年的简庆芬和一直未婚的Rebecca,剧情围绕她们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展开。许多网友都说在两位女主身上找到了共鸣,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她们在12年前是同事,因为品味相同,总是和对方撞衫,还爱上了同一个男人。
更准确的说法是,简庆芬爱上了Rebecca当时的男友何瑞之,并最终和何瑞之结了婚。
因为当初不同的选择,12年后,两位女主角拥有了完全相反的人生走向。
不过,她们却同时羡慕着对方,都觉得自己“要是过上她那样的生活就好了”。
那么,让我们一起从今天这篇文章中,看看她们不同的人生。如果是你,你更想做简庆芬还是Rebecca呢?
01
你“窥视”过别人的生活吗?
41岁的简庆芬,和自己喜欢的男人结了婚,有一个很乖的儿子,住在还不错的房子里,做着一份工资不高但很清闲的工作。
按理来说,她应该感到很幸福。因为她拥有了曾经最想要的一切,也有很多人羡慕她。
可她却觉得,这样的生活“挺没劲的”。
每天上班下班、洗衣做饭、接送小孩......有时忙到大脑想不起来要做什么,但胳膊已经靠肌肉记忆抬起来
干活。
简庆芬知道,虽然自己努力放大那些小小的快乐,但实际上,每天只是在重复和前一天一模一样的生活步骤。
偶尔钻进浴室,想和正在洗澡的老公找点“激情”,却被不解风情的老公推出来。
简庆芬甚至开始感激难缠的婆婆,虽然烦人,却能让她的生活泛起一点涟漪。
于是,她决定给无聊的自己找一个“假想敌”——Rebecca,她多年前的“情敌”。
她在社交软件上找到了Rebecca的账号,开始偷偷“窥视”她的生活。
结果发现,Rebecca过得比自己好太多了:
她不仅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有1800万(台币)的存款,还交往了一个比她小10岁的男友,甜蜜又幸福。
用Rebecca的某条动态来形容就是:“每天都有新惊喜”。
这和简庆芬枯燥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嫁给何瑞之呢?
只是简庆芬不知道的是,Rebecca的真实生活,其实一团糟。
39岁的Rebecca未婚,有自己的工作室,每天都很忙,是别人眼中标准的“独立女性”。
她不用做别人的员工、老婆、妈妈、儿媳妇;
舍得为自己花钱,有满满一衣柜的漂亮衣服。
但看似光鲜的背后,却隐藏着她无数的心酸和烦恼:
房子是租来的,一大清早房东就来敲门,以儿子要结婚为由让她搬走;
虽然是自由职业,不受太多职场束缚,却时常担心社保和退休金;
嘴上说着攒够钱就退休,一算账发现活到80岁需要攒够2000万(台币),打开自己的账户一看,却只有200万。
而简庆芬看到的1800万,不是Rebecca的存款,而是她离梦想的差距。
她所谓的“年下男友”,只是隔壁工作室的饭搭子。
她在更新社交状态时,原本打下的文字是:“每天都有新状况”。
想了想,或许不想这么负能量,又改成了:“每天都有新惊喜”。
巧的是,当她看到简庆芬给她点赞时,她也忍不住“窥视”对方现在的生活。
于是,Rebecca也点开了简庆芬的社交账号,看到她的头像是和家人的合照,内心同样出现了一阵酸楚。
她忍不住幻想,自己才是和何瑞之结婚的人——不孤单,有家庭和孩子,不用为生活奔波......
简庆芬和Rebecca彼此之间这种暗暗的“窥探感”,其实在生活中很普遍。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失意的时刻,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人生道路”。
于是在脑海中不断想象,如果当初做了另一个选择,会不会比现在更好、更幸福。
但这种假设不可能得到论证,所以我们将目光投向他人,想看看选了另一条路的人,有没有过得比自己好。
希望在这种对比中,重新确立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
如果对方过得好,会有点失落、羡慕;如果对方过得一般般,反而会觉得满足、舒心,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
比如简庆芬偶然发现,Rebecca的“小男友”只是个滑冰老师,心理一下平衡了不少,心情也跟着变好了。
所以“窥探”的本质,其实是在进行“比较”。
02
“社会比较”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社会比较”是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定义自己的某些社会特征的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无可避免。
比如学生时代,同桌的成绩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判断;工作后,同事的晋升情况影响着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费斯廷格认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幸福的感知都不是独立的,在评价自己过得好不好时,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比较”。
也就是说,别人过得好不好真的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一项发表在《science》上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如果人们通过社会比较发现自己得到的好处比别人多时,左腹侧纹状体激活的程度会比以往更高。
这个区域被称作“快乐中枢”,通常和“奖赏情绪”相关。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有人比你惨时,跟中奖带来的快乐差不多。
不过,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幸灾乐祸”,而是想说明“社会比较”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就像简庆芬和Rebecca的“窥探”行为,本身并没有恶意。
因为它并不是为了攻击对方,而是出于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建构自己可能拥有的另一种生活。
比如简庆芬会模仿Rebecca烫头发,觉得那样更时尚;看到对方有纹身,自己也想纹一个,觉得很有个性。
甚至,她还会幻想Rebecca和小男友火热的性生活,然后露出渴望的表情......
但她并没有真的去伤害Rebecca,而是通过想象这一切,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03
当初没有选择的那条路,一定会更好吗?
不过,如果过度比较,或者说过于频繁地“窥探”他人的生活,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抱怨和内耗之中。
首先,你所能“窥探”到的,只是别人人生的一个侧面。
尤其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信息都是别人加工和美化过的。
为了进行“印象管理”,很多人在展示自己生活的时候,都会刻意回避负面信息,只保留好的一面。
像Rebecca把“每天都有新状况”改成“每天都有新惊喜”,就是在管理自己的社交印象。
因此,我们能够用于社会比较的信息,常常是不对称且失真的。
我们永远不可能通过“窥探”,来了解另一种选择的全貌。
大部分情况下,你只能看到别人表明的光鲜,却看不到对方隐藏的真实痛苦。
但越是窥探别人,便越会在当下的人生里,假设和美化另一种可能存在的人生,放大现有的不如意和不满足。
简庆芬就是如此。其实Rebecca的社交状态很少,而且常常只有简短模糊的几个字。
但简庆芬却凭借这几条动态,自行解读,构建出了Rebecca财务自由、无忧无虑和感情幸福的完美生活。
这种美化,进一步强化了两种人生的差距,放大了她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导致心态更加不平衡,对平淡的
生活越来越不满,家庭矛盾也越积越深。
另一方面,“过度比较”的本质,是在逃避自己真实的人生课题。
仔细想想,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满意,是不会去羡慕和幻想另一种可能的。
恰恰是对现状不满甚至痛苦,才会忍不住后悔:“如果当初那样选择,现在会不会更好?”
把一切归因给幻想中的“选错了”,就不用面对和解决真正的问题。
就好比简庆芬,12年前是Rebecca甩了何瑞之,所以简庆芬才能和他结婚。
所以这么多年来,她内心一直非常在意这件事,也因此觉得丈夫一直不够爱她:
比如何瑞之在她生日时,总是买Rebecca爱吃的那款蛋糕;
对她太客气,总是说谢谢,让她觉得自己更像佣人而不是老婆;
就连当初的结婚戒指都不合尺码,让她怀疑是不是Rebecca用剩的那一个......
但12年来,她习惯了忍耐和扮演好妻子、好妈妈、好儿媳的角色,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我想要的
事”。
解决问题、补救关系,意味着要全部推翻、重塑自己的人生,这太难了。
“窥视”Rebecca的社交账号,更像是她给自己找的心理安慰:其实我原本也可以拥有这么精彩的人生。
Rebecca同样如此。她在孤独时,不断回忆和何瑞之的恋爱经历,后悔曾经放弃这个很喜欢的男人,错过
了和他结婚的机会。
但在现实生活中,直到39岁,她都没有鼓起勇气,尝试脱离原生家庭的创伤,去建立一段深层次的关系。
所以,问题不在她是否应该放弃何瑞之,是否应该结婚,而是她明明渴望被爱,却不愿意直面自己的“不安全依恋”,任由自己在另一段不健康的亲密关系中受伤害。
这样看来,无论哪种人生,都会有缺憾,无论怎么选择,都不会满足。
因为人总是容易处在一个很拧巴的状态:我们向往自由却也渴望爱与陪伴,因此我们总看到当下的糟糕,然后下意识去粉饰没有选择的那条路。
04
直面人生课题,坦然面对生活
社会比较很难避免,但如果将重点停留在“比”,就会很容易导致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他人的“好”上,从而忽略了自己生活的价值。
就像简庆芬,在和家人聚会闲聊时,才偶然得知丈夫爱买那款蛋糕,是因为听家人说简庆芬小时候很爱吃。
但她太过关注Rebecca,以至于连自己的口味都忘记,还误会了自己的丈夫。
“比别人过得好才算好”,本质还是把生活框死在那几个单一的幸福模版中,觉得只有走在某些“正确的
道路”上,获得“足够的成功”,被别人羡慕,才是好的人生。
可是,难道不是只有我们自己,才有权利评价自己的人生吗?
与其聚焦于“比较”本身,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比较当作一种“自我发现”的契机,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视角。
它提醒我们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
你会发现,没有哪种生活是完美的,我们都是一边羡慕别人,一边被别人羡慕着。
你羡慕TA有自己的事业,TA羡慕你家庭幸福;
你羡慕TA年轻美貌,TA羡慕你成熟稳重;
你羡慕TA在家人的陪伴下生活悠闲,她羡慕你有勇气活出自由的人生……不要总盯着生活糟心的一面,更
不必耿耿于怀他人的幸福。
去接纳自我吧,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
每种生活都有痛苦,但也蕴藏着许多被忽略的小确幸,找到那些价值,同样能收获幸福。
同时,可以借此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心,直面各自的“人生课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便上上网,潜意识就替我们作出了无数的”社会比较”。
不知不觉中,这些比较就塑造了我们的内心,以为“那个选择”才是我们想要的,陷入莫名的负面情绪
中。
但日子是过给自己的。
如果当下的生活让你感到痛苦,或许是因为你在逃避真正的人生课题,假装过另一种活在他人期待中的人
生。
除了简庆芬和Rebecca,我们的生活还有无数种可能性。
重要的是,你要允许自己的内心被看见。
05
写在最后
村上春树说过: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让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所以,不必羡慕他人,坦然面对自己选择的人生,去体会每个选择赋予的成长和价值。但也不要假装幸福,而是去看见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坚定地去创造让自己向往的生活。
就像有句话说的:“巷子里的猫很自由,却没有归宿。围墙里的狗有归宿,却终身都要低头。”
不要美化自己没有走过的路。
既然人生这道选择题,无论怎么选,都有遗憾和收获,那不如遵从自己当下的内心。
勇敢一点,为自己的人生豁出去一次。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