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分享丨向体罚说不
编译:青豆
编辑:刘文利
排版:青豆
责任编辑:刘文利
刘文利性教育工作组 出品
来源:微信公众号:爱与生命(ID:sexuality_edu)
惩罚自古以来就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教”的甲骨文中,右半部分的“攴”指代的是手持鞭子、棍杖的形象。《学记》中也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记载,其中“夏楚二物”指的也是体罚学生用的棍棒。从这个角度上说,对孩童的体罚似乎从教育诞生之初就相伴而生。
“教”的篆书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然而,当代的父母和教师仍然会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吗?
尽管体罚在全世界的父母中都非常“流行”,但体罚是一种伤害儿童的暴力形式,侵犯了儿童的受保护权、尊严权和人身安全权。负责监督实施《儿童权利公约》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将体罚定义为“任何使用身体暴力并旨在造成某种程度的疼痛或不适的惩罚,无论其多么轻微”。体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具有侮辱性的。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在1998年发起,目的是声援体罚受害者,呼吁全社会重视儿童权利,其日期为4月30日。认识体罚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掌握正确教养方式,对于儿童发展至关重要。
2021年发表于《柳叶刀》(Lancet)的文章《体罚与儿童结局:前瞻性研究述评》(Physical Punishment and Child Outcomes: A Narrative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总结了自2002年发表的69项前瞻性纵向研究的结果,从七个方面汇总整理了体罚的影响。这些调查结果一致表明,体罚对儿童有害(Heilmann et al., 2021)。
01体罚预示着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加
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通常分为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两类。内化问题指那些个体内部的情绪或行为,例如抑郁、焦虑、退缩、恐惧和躯体不适的症状等。外化问题则指外在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是违反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或者对他人有害的行为,包括攻击、违纪等(Achenbach, 1991)。
人们普遍认为体罚是改善儿童行为的有效方法。然而,这篇文章的发现是,体罚预示着儿童的问题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以往的3项元分析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父母使用体罚与儿童问题行为(包括攻击性)的增加有关。这意味着,体罚并不能有效实现父母改善孩子行为的目标,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增加孩子的问题行为。
02体罚不能带来积极结果
在目前的研究中,没有证据表明体罚与儿童注意力、认知能力、应激反应等相关的积极结果存在关联,也不能预测儿童未来亲社会行为或社交能力的改善。
03体罚会增加儿童受虐待的风险
一些研究显示,遭受父母体罚的儿童也有更高的风险遭受虐待。加拿大儿童保护服务(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CPS)的数据显示,75% 经证实的身体虐待事件都发生在惩罚的背景下。
04体罚与问题行为,究竟孰因孰果?
人们总会认为,对儿童进行体罚是因为他们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既往较多的横断面研究的确无法验证究竟是儿童犯错才引起了体罚,还是体罚诱发了儿童未来的问题行为。但本研究纳入了纵向研究的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因果关系。
目前的研究显示,还没有证据表明儿童的内化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发更多的体罚。仅有一些证据表明外化问题可能引起体罚。但有15项研究都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罚始终预示着外化行为问题的恶化。
05体罚与行为恶化有关
以往对有关体罚的实证研究存在一种批评,即这些研究几乎都是非实验性质的,因此不够严谨。然而研究者无法将儿童随机分配到体罚条件,这是不符合研究伦理的,这使其的确难以排除其他潜在的解释因素。但一些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尽可能排除其他潜在解释,最大程度上达到因果关系的预测。总体而言,在准实验研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罚会预示着行为的恶化。
一些研究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进行了准实验比较,该方法将儿童的一系列个人和家庭背景特征进行匹配,以便观察到他们之间唯一的差异是他们是否经历过体罚。三项使用 PSM 方法,分别使用美国(12112个家庭)、日本(29182个家庭)、哥伦比亚(1167个家庭)数据的研究发现,受到体罚的儿童外化行为的增加明显多于没有受到体罚的儿童,且受到体罚的幼儿认知能力比未受到体罚的幼儿要低。来自三个不同国家的大规模样本进行的研究都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罚会导致更差的结果,这一事实为体罚对儿童发展有害的结论提供了相当大的可信度。
也有研究使用了减少体罚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结果显示,通过实验减少体罚预示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问题行为会得到改善。
*注:倾向评分匹配
在一些非随机对照的观察性效果比较研究(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中,由于缺乏随机化,控制混杂因素尤为重要。倾向评分匹配就是指一种用于处理观察研究的数据的统计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地控制混杂效应,控制偏倚,使混杂因素的影响降到最小,以便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更合理的比较(黄丽红 & 陈峰,2019)。
*注:随机对照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设计方案,能够得到干预措施在理想状态下所能达到的理论疗效(efficacy)。RCT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合格研究对象分别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并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条件下或环境中,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测试验效应(黄丽红 & 陈峰,2019)。
06体罚、儿童不良后果与父母特征
本综述中的许多研究都考虑了体罚与儿童结局之间的关联是否可能因儿童或父母的特征而异。最常考虑的因素包括:孩子的性别、种族或民族以及养育方式。
大多数研究发现体罚与男孩和女孩的问题行为增加有关,这种关联的强度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但具体差异的方向目前还不清楚。先前的研究认为,体罚的效果可能会因家庭文化对体罚的接受程度而异,这一论点被称为文化规范性理论。本研究回顾的几项研究也测试了家庭、种族或民族的影响,却没有明确的结果,并未支持先前的假设。目前也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养育方式会改变体罚与有害儿童结果之间的关联。
这些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启示我们,一旦对儿童进行体罚,其负面结果都是较为恒定的,不太容易被性别、种族、民族和养育方式等因素缓冲或保护。
07体罚与某些儿童结果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七项研究测量了体罚频率与结果变量水平之间的关系。其中五项研究发现了剂量-反应效应的证据,即效应的大小随着惩罚的频率而变化。具体而言,随着体罚频率的增加,体罚与儿童攻击行为的关联性变得更强。
结语
儿童拥有受保护的权利,包括不受到各种形式的暴力伤害的权利。任何针对儿童的身体暴力、情感暴力、性暴力和各种形式的忽视都是不能容忍的,都是对儿童权利的侵犯。
图片来源:刘文利《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四年级上册)
点击文末左侧「阅读原文」,阅读本篇论文
参考文献:
Achenbach, T. M. (1991). Manual for the youth self-report and profile. Burlington, VT: University of Vermont,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Heilmann, A., Mehay, A., Watt, R. G., Kelly, Y., Durrant, J. E., van Turnhout, J., & Gershoff, E. T. (2021).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child outcomes: a narrative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 The Lancet, 398(10297), 355-364.
黄丽红 & 陈峰. (2019). 倾向性评分方法及其应用.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53 (7): 752-756.
作者简介:编译:青豆,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爱与生命(ID:sexuality_edu),爱与生命,是刘文利创办的传播全面性教育的平台,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与尊严的实现。
原作者名: 青豆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爱与生命(ID:sexuality_edu)
转载原标题: 学术分享丨向体罚说不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