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语言:自残
作者:于子萱
来源:微信公众号:于子萱(ID:yuzixuan45)
心关在笼子里,钥匙找不到。自残是情绪找不到出口时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有两个明显的原因:一个是强烈的情绪;另一个是这种情绪无法以适当的方式来宣泄和表达。
今天这个主题有些沉重,我的身边曾经出现过自残的中学同学,那时的我看着她手臂上曾经留下的割痕还有烟头烫痕,第一反应是震惊。
当时的我带着3岁的女儿去她所在的城市游玩,住在她家里,也是在那时看见了她手臂上留下的斑斑疤痕。
晚上我俩闲聊时,思虑了好久的我试探性地引到这个话题,我默默地听着,默默地想着,这个事又不能跟同学过分强调,虽然我们都已长大,都已成家,她心里病早已经康复,有着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但当时的我心里还是万分的心疼她,特别特别难受,听着她和我的诉说,缺爱是主要的,同学做的很隐秘,这些痕迹都在不容易被看到的地方,父母都未曾看见过。
这也是我为什么写这个主题的原因所在,希望能够帮助上那些有过、想过、或身边存在自残的人们。
虽然自残被许多人以恐惧和不理解的眼光看待,但它的根源和试图传达的信息不应该被忽视。
对于自残者来说,割伤造成的伤疤是向外界展示她们精神上的痛苦的符号。
自残将这种私人的痛苦公布于众,并表达了那些不能说,甚至不能想到的东西。它让我们看见——我们都需要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困难。
因此,自残在身体上写下了一段有意义的叙述,希望能被他人理解和回应,它这种故意伤害自己的内心痛苦的症状,既传递了私人信息,也传递了公共信息。
01
关 于 自 残
自残是人对自己施加的伤害,是一种身体暴力。它的主要表现是划割小臂或大腿的皮肤直至见血,也包括烟头烫伤或剧烈反复的刮擦。
自残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有一点很重要:自残是有意识的暴力行为,目的是体验肉体上的痛苦,也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它就像其他被认为是反社会的行为一样,自残行为中其实是暗含着希望的,是自残者在试图找到一种应对痛苦的有效方法。
自残是社会中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事情,从非主流时期的以自残为“时髦”,到“丧文化”。再到引诱自残类的游戏、自残社群及经常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闻......
自残会取代和阻止思考。很多定义中把自残与自杀、受虐进行关联。事实上,自残不一定是自杀企图或寻求关注的行为,这很可能是一种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应而发出的求助信号。
02
皮 肤 的 意 义
我们如果想了解自残者切开皮肤的伤口意义,就要从了解皮肤的意义开始。
从婴儿时期开始,皮肤和伤痛就是婴儿情感体验的中心,婴儿被抱在母亲的怀中,母乳喂养、抱持、爱抚、挠痒、洗澡等。对婴儿来说,穿衣服和脱衣服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攻击,一种分裂,舒适感来自于与母亲皮肤的接触,而被放下后,远离母亲怀抱的经历,可能会让婴儿痛苦,导致婴儿哇哇大哭。
皮肤接触在早期情感链接中的重要性是心理学证据的一个最有力的发现,这种早期经验在构建完整的自我方面提供了首要基础。婴儿如果没有得到可靠的母亲抱持性环境的存在,没有被母乳喂养、安抚、拥抱、沐浴,满足身体的感觉需求,那么婴儿的内部整合感就会受损。
显然,从婴儿期开始,整合就已从外部开始——物理的包容使精神的包容和一个连贯的自我感得以发展,最终构建内部和外部的感知系统,使一个人拥有了自己心灵的概念。
身体自我是第一个自我,对它照顾的中断会对精神结构的发展、自我或自我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调解产生深远的影响。
皮肤是边界;是内外之间的分界线;是感知的表面;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保护层,也是与他人之间的接触点,更是认知能力和感受外界影响的点。
分离可以理解为共有皮肤的丧失,而与他人的接触可以体验为一种入侵,在这种入侵中皮肤的屏障会受到威胁。
03
伤 口 的 意 义
当一个人划开TA的皮肤、损毁、标记或挫伤自身时,就会产生一个从外部世界暴力入侵到内部世界的接触点,自我伤害的人就会留下这伤害——暂时的创伤口和充满冲击的感觉。
对自己的身体这样做,本质上就是让自己的一部分变成别人形成的一个分裂和攻击,切割皮肤表达了分裂的自我,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我与他人之间最早关系的反映,这些因素可能来自一个外来的其他人。
护理自己造成的伤口可以被看作是早期婴儿时期被母亲(或其他人)照顾和照顾的重演。
这是分裂自我的关怀、滋养、体贴的另一面。身体被当做了一个客体。在这个客体上,分裂的自我可以表达自己,既是攻击者,又是养育者,为重新整合和创造连贯的自我感的最终目标服务。
皮肤作为边界起到了一种精神容器的作用,但对于那些没有内在整合感的自我伤害者来说,解体是在身体及其皮肤上表现出来的。
04
以 伤 疤 签 名
自残是一种可以自我创造的方式,这种行为有时被认为更接近一种情感状态而不是一种语言表达。
自我切割是一种自我认同的行为。这种行为将其视为“以伤疤签字”为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仅是不善于表达的人的一种不恰当的语言形式。还是一种栖居于一个主体空间的尝试,是自我的一部分关注另一部分,试图保留在其中的感觉状态,并不是通过语言来和这种感觉拉开距离。
身体不仅仅被看作是那些不可表达的情感容器,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存在,一种自我的外在表现。在这种外在表现中,内在状态可以被烙印,也可以作为心灵的一面镜子,其后再被内化。
本质上,自我切割替代的是那些早期养育者没有提供的镜映功能,皮肤才是镜映的主体。
05
伤 害 是 为 了 治 愈
“多巴胺的绑架没有救赎,自我伤害的人只是上瘾的囚徒。”
许多人进行自我伤害,是希望得到治愈,找到解决难以承受痛苦的心理状态的方法。
自我伤害者坠落、破碎、掉入深渊,但终会被托起、被治愈。因此,他们无所畏惧。虽然听起来似是而非,但自残常常被认为具有这种力量。因为它包含了消除有毒物质的幻想、从无法忍受的感觉中解脱出来的梦幻感和从精神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分心感。
疼痛中有时有一些愉悦,甚至可以与性的感觉相比较,特别是疼痛涉及到性器官时。这是高度复杂的机制,可以理解为身体的释放战胜了精神的暴政,以及对折磨自我伤害者的早期和无法忍受的影响的高度关注。
06
护 身 符
自我伤害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它将人与自己的身体捆绑在一起,作为对他人亲密关系的一种防御机制,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深刻亲密的行为。它创造了一个以自我为参照点的世界,也许就像是一种私人的语言,在其中的物理标记都有独特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作、书写和标记的意义在身体上也很明显。
07
自 残 和 女 性 暴 力
依恋关系方面的发展处境艰难损坏了心智化的能力。
针对身体的暴力攻击,可能与心智化的失败紧密相关。因为缺乏思考精神状态的能力可能会迫使个人在物质领域管理思想、信仰和欲望,重要表现在控制自身身体状态和行为过程。
这种暴力会导致自我的分裂,一部分是侵略者,另一部分是受害者,会产生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物化。
自我伤害对于一个特定个体的意义只有通过敏感分析才能得到。
了解女性自我伤害的原因是让她找到其他不那么暴力的方式来表达她的痛苦和减轻她的痛苦。
暴力主要是一种交流;是对无力感的一种回应;是对精神痛苦的一种解决方案。
女性的这种自残暴力通常是隐藏起来的,发生在私人领域内(即在家里而不是在公共场所),无论是愤怒的对象、秘密的目标,往往针对的都是自己的身体,亦有可能她们的孩子,也是暴力发生的空间。
自我伤害的女性是在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潜在的精神伤害。她们通常把自己的身份感定位在她们自己的身体上。它反映了女性交流自己经历的方式,以及对自己的私人势力范围、自己的身体的控制;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以女性自己的身体为象征,对母亲身体的攻击。
自我伤害者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表达愤怒、蔑视和羞耻;用疼痛的具体体验来象征心理上的痛苦。
自我伤害者的交流就是以这种身体形式来表达的。
“一切伤口都保持着温度;一切温度都牵扯着疼痛;一切疼痛都呼唤着愈合;一切愈合都保留着勉强。”
08
关 于 自 残 的 误 区
误区1:拥有实质性伤口才算自残
事实可能与大众认识到的自残行为有所不同,它的广泛性定义使得暴食、催吐、过度节食等行为也被列入到了自残形式当中。那些看不到伤口却又极度伤害身体的行为,也算作自残行为。
误区2:女性更容易实施自残行为
事实上,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支持自残行为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女性更加显著,不论是性别、种族、经济状况等。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实施自残行为的可能性高于男性。然而,由于需要考虑到自残开始年龄、自残持续时间以及自残方式等,决定区别女性和男性的自残倾向因素使得人们不能简单下定论。
误区3:自残是一种病
事实上,自残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不良的应对机制。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焦虑、饮食失调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影响自残行为的发生。它的出现表明自残者需要掌握更健康的应对不良情绪的方式。
误区4:自残=想自杀
事实上,大多数存在非自杀性自残史的个体都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自杀。自残并不意味着想要自杀。区分“自残”和“尝试自杀”十分重要,因为两者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自残往往是由于某些潜在和未解决的痛苦所导致的。
误区5:自残很幼稚
事实上,有很多成年人通过社交平台或媒体了解到青少年自残行为后,会觉得青少年的自残行为完全是幼稚可笑的,且是一种对自己和家人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秉持这样想法的人可能出于对自残行为的不了解。或你们可能只看到了自残的行为,并没有进一步了解到自残背后的需求。对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否认其实等同于否认了自残行为背后的需要。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也是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我们需要的是帮助自残者找到正确的应对机制。如果我们不深入了解自残者背后的需要,只是一味的否认,那么这样对自残者的自残情况不会有任何帮助。
误区6:自残就是为了博取他人同情和注意
我们不能在不了解自残者背后需求的情况下乱下定义,给自残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事实上,自残并不完全是为了博取他人的同情和注意。引发自残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即便有些人通过自残来博取同情,可能自残者也是希望通过收获同情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或者生命意义等。因此,不论如何,了解自残者自残行为背后更深处意义的需求,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误区7:自残很“酷”
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达,网络上有关自残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年轻群体里,由于大脑前额叶尚在发育中,且社会群体中存在顺从心理,这些都会使年轻群体无法正视自残行为的真实全貌,进而可能诱发年轻群体对自残行为的模仿,使得自残在小圈子内形成一种“文化”,让年轻群体对自残产生一种“酷”与“潮流”的想法。我们应该警惕和坚决杜绝这种“文化”的传播。
09
我们如何保护这些受伤的“精灵”?
成年人通常会认为,年纪轻轻的小孩子不存在烦恼问题,但正是这样的“想当然”让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因表达、理解及处理情绪能力还处于发展中,他们对外界的愤怒、焦虑和挫折等负面情绪常用自残行为来减轻。
如果一个人持续使用自残行为作为自己的一种应对机制,这不但不能根治问题,还会加剧负面情绪的积累。因此,父母、老师以及青少年自己需要对自残行为及时进行识别和干预。
10
我们如何识别和干预他人的自残行为?
1. 鼓励并指导人们发现同伴有此类情况后如何进行帮助。一般情况下,自残者更愿意向自己的好友透露自己的自残行为和倾向。因此,好友间的支持和鼓励对自残者非常重要。
2. 注意身边人身体部位上是否有类似刀疤、勒痕、针孔等不明伤口。
3. 主动询问疑似自残者的情况,注意询问的方式非常重要。因为当被问及自残时,自残者很可能会掩盖自残的真实原因,会找借口搪塞过去。比如自残者会说“这是我不小心被小猫抓伤的”。因为自残者常常出现回避反应,因此,正确的询问方式才有可能诱导自残者说出实情。在询问有关伤口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使用不带有威胁性和保持中性情感的色彩方式询问。中立的以及真诚关心的询问方式可能会获得自残者的诚实回答。
4. 避免表现出震惊、指责或遗憾。
由于经常割伤或灼伤造成的疤痕可能是永久性的,因此,自残会引起羞耻感。另外,人们缺少对自残的了解,老师和家人会对此产生误会,从而造成自残者的阻抗和回避。比如父母、老师会指责孩子,说类似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怎么能伤害自己身体?”这样的话。如果家人以震惊或惩罚的方式表达,可能会强化自残者的自残行为,并导致自残者在今后回避寻求其它方式治疗。
5.增加对媒体的影响及了解。
在过去十年中,以自残行为为特点的新闻、歌曲、图片在互联网上显著增多。社交媒体所传播的视频、图形会成为自残行为触发因素,自残行为在有潜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群体中产生模仿行为。因此,我们需要科学理性的看待媒体传播,避免模仿行为的发生。
11
我们如何自我预防自残行为?
1. 提高应对冲动的能力,调解情绪感知的能力
我们应该专注于发展有效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尝试在自残念头燃起时,逐渐调换到一些表达和处理情绪的方式上。如学习基本的自救知识;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笔或颜料代替刀子在手臂上做标记;在手腕、脚腕上套上橡皮筋,当感受到情绪无法自持时,轻轻地弹橡皮筋;通过尖叫、呼喊、击打枕头等方式代替自残,或者把自己埋在枕头里发泄情绪。
总之,远离酒精和毒品等。自残者在自己几乎可以不再通过伤害自己来调节情绪后,就可以借助更加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负面情绪了。
2. 加强社交联系
很多自残者报告出孤独感、缺乏社会支持,及亲子关系的亲密度较低。由此,自残者更有可能体验到较低的自尊、被忽视和被羞耻感。为此,以一种真实和有意义的方式(鼓励自己参与一些高质量的社交活动)与他人联系和接触,来帮助自己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可以先从参加身边好朋友的聚会开始,慢慢找到与社会接轨的感觉,循序渐进地参与到有意义的社交中。
3. 发挥好朋友作用进行减压
人们对自己的好朋友吐露心声是很常见的,试着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告诉自己的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无需担心自己将自己的痛苦告诉TA后会影响到友谊。相信好朋友会理解你的需求,减缓你内心的压力,帮助你改善自残的念头。
4. 不跟风、不模仿、不推崇
自残行为不应该成为一种畸形的“潮流文化”。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生命的尊重,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伤痕不仅仅代表一段悲伤的经历,它还代表你努力尝试克服的勇气,莫将自残视为洪水猛兽。
生活也许不会一帆风顺,大概率也不会存在“一切都会好起来”,但那又如何?在磕磕绊绊中,坚持不懈,每个人依然顶着痛向前,去追赶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声明,此文章不支持那些自残式求原谅或挽回等不纯目的型行为。奉告,切勿通过这样的行为去利用他人对你(自残者)自己的关心、担心来捆绑他人。捆绑来的不是爱,而是忧虑不安。这种以爱之名的恐吓(威胁)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模式和不尊重。
另外,如果发现身边人的自残行为存在高危险性,请你积极地为TA寻求有效的治疗帮助。
奇迹每一天都在发生。
作者简介:于子萱,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于子萱(ID:yuzixuan45),一个引领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提供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心理咨询服务,给你向内生长的力量。解密心理学的奥秘,提供深度的心理分析和建议,帮你走出困惑!
原作者名: 于子萱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于子萱(ID:yuzixuan45)
转载原标题: 无声的语言:自残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