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学会一个正念小技巧——交流时,不要预设对方的意图
最近,一个ENTP朋友开了一些抗抑郁的药在吃,不曾想那么开朗的人也会惹上抑郁情绪。测试不能当做金规铁律,掌握一些情绪控制的正念疗法,能帮助你战胜生活中很多的突如其来的情绪困扰,不让它们发展成为致郁因子。
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另一个正念小技巧——交流时,不要预设对方的意图。
图|Pexel
如果对于正念练习视频感兴趣,可以私信我获得支持。
01
为什么选择这个技巧
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正念是个好东西,如果你精力有限,建议你选择能解决主要矛盾的技巧,也就是『与人沟通产生的情绪』。
电影版《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和任我行贡献了一段经典对话。
令狐冲:“我要退出江湖,从此不问江湖之事。”
任我行:“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那句“人就是江湖!”简直醍醐灌顶!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我们无时无刻不被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扰着,别人的喜怒哀乐会通过各种形式对我们的心情和气场产生影响,所以很多人选择逃避沟通。
这就好比职场中两条晋升通道——专家型和管理型,你更偏爱哪个?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专家型,钻到书本里面去,熟稔一种技术,用行动说话,避免跟人打交道。网友说的好:做事费脑,说话费心。费心的事儿太多了容易长白头发。
但我们不可能彻底脱离社会独自生活,起码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还是会因为一些人际关系的烦恼而头疼。
02
不要预设对方的意图
那么不妨尝试一下:
与人交谈时,不要预设对方的意图。
认真倾听对方在说什么,
注意他们用词,他们的语气和面部表情。
当轮到你说话时,遵循这些原则,
留意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意识地表达与沟通。
详细解读一下:
什么叫做“沟通时,不要预设对方的意图”呢?
人在对话时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的脑子动得比嘴快。如果你只听到了自己想听的,那就等于你没在听。
跟人聊天的时候,经常发生鸡同鸭讲,跟对方聊不下去或是聊不深入的情况。该怎样沟通,才能好好说话不吵架呢?
常见的做法:预先揣测对方的目的。
更好的做法:避免预设对方的意图。
为什么要这样说?
当别人的话还没说完,有时才说了开头,你的脑子就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于是你就预先揣测对方说的这些话,目的是什么,并且根据你的揣测进行回应。
这种情况有点像我们在网上看剧,有时候会嫌剧情进展太慢,于是忍不住拖动进度条或者按快进,看看后面的剧情会怎么发展。
但在真实生活中,我们没办法拖动进度条,也不能按快进。所以,我们只好在内心深处偷偷地“快进”,也就是在人家话才说到一半的时候,你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帮对方得出“你就是这个意思”的结论。
图|Pexel
比如,对方找你诉苦,很可能只是想倾诉,可是你会觉得:“你说这些话就是为了要抱怨!”然后就聊不下去了。又比如,同事只是说了几句你在工作上的问题,你马上在心里总结:“他就是想要让我背锅!”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这种行为,就叫“预设对方的意图”——在真正的沟通还没产生的时候,大脑就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理解这一切,想要为这段对话定调了。
正因为如此,生活中有很多沟通都是表面的,并没有真的有效交流。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在跟别人叽叽呱呱、你来我往地聊天,但事实上,他从头到尾可能就只是在跟他心中所预设的、所假想的那个对象在说话。
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只听到自己想听的,那你就根本没在听。
图|Pexel
03
练习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
这在职场、婚姻、亲子关系中都十分重要,掌握不好,就是产生争吵或独自内耗的导火索。
我们还是看一个例子。比如说,小孩子一回家就说:“我不想去上学啦。”背后的意思可能是什么?
可能是:
1、我在课堂上受了委屈,老师当众说我比其他孩子笨,我好害怕再去那个学校。
也可能是:
2、我和同学打架了,他扬言明天放学要找人揍我。
还可能是:
3、学校的椅子好差劲,每次坐久了我腰背都很痛,颈椎要断了一样,酸的厉害,可你们都不在意。
但这个时候,没等问出真正原因,很多家长就会大发雷霆,凭直觉脱口而出,骂孩子说:“你太偷懒了,不好好学习。”
这个时候,家长就已经在预设立场了,觉得小孩子不想上学,就是因为偷懒。但其实,这是家长一厢情愿的把成年人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如果你真的坐下来,和孩子深入的聊一聊,也许就会发现ta并不是讨厌学校或是想偷懒。这里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可是,如果家长提前打断了这个对话,就关上了沟通这道门,有可能误会了孩子。更糟的是,孩子以后可能再也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了,因为他知道只要一抱怨,马上就会遭到打压。
所以,我们在跟人沟通时,尤其和那些比自己小,地位低的人交流时,千万注意不要预设对方的意图。
不揣测任何人的想法,不去设想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过得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