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基石——精神分析伦理学(三)
终于,我们走到了这一步,开始探讨精神分析的伦理学。谈到伦理学,我们一般首先想到关于道德规范,不过除此之外还可以是关于价值观、人性、人格、品质。在精神分析里,伦理学首先是指人性和人格。
人性和人格
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伊始,他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核心命题——人性是什么?在他看来,人性是寻求快乐(满足),因此他提出了快乐原则。不过更完整地讲,还包括避免痛苦,所以对弗洛伊德而言,人性就是快乐原则,就是趋乐避苦。
古代哲学家伊壁鸩鲁建立的伊壁鸩鲁主义提倡快乐原则,强调人是趋乐避苦的,快乐是身体无痛苦,心灵无纷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精神分析的追求。它提出人们有调整欲望的大小和方向的能力和责任,这挺像经典精神分析对本能驱力和伦理之间的冲突建立防御和妥协形成的。伊壁鸩鲁主义提出,快乐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第一位的善,经典精神分析提出,人天然追求满足本能驱力,获得快乐。
从经典精神分析的快乐原则的角度看,人们如何获得快乐?人们通过获得本能驱力的满足来获得快乐。本能驱力的核心是性驱力,所以本能驱力的满足就是性满足。除了通过直接的性行为获得性满足,还可以通过性行为的升华,比如文学、艺术创作来获得性满足。经典精神分析围绕着性来看人的人性和人格。
经典精神分析谈到的人格发展,其实也是性心理的发展。人身体的性感区域(产生性兴奋和获得满足感的主要区域)从口腔,发展到肛门,再到生殖器,因此人的人格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在不同的阶段,人的人格和心理会呈现出与该性感区域密切相关的特点。
在口欲期,人主要依赖于口腔去获得满足,所以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人的依赖性、吞噬性和融合性,和这个相关的对立端是口腔的撕咬,这是口欲期的施虐。因此口欲期的人会呈现出很强烈的依赖性,想把依赖方吞掉,和自己融为一体,又或者会有很多原始的攻击性,虐对方。
肛欲期因为要训练大小便的控制,所以处在这个阶段的人比较有控制欲,要控制相关的人和事,掌控自己的世界。因为要控制大小便,大便被告知是脏的,禁止触碰,内心就会有反抗的部分,想要去碰,弄脏,为了防御这个部分,就会呈现出反向形成的洁癖甚至关于清洁的强迫症。
到了性器期,人的性感区域从原来分散的各个躯体部位,统一到性器官上,主要通过性器官来获得满足。这个时候人的行为方式更加整合和成熟,以更加适应社会规范的方式来获得满足,比如通过性关系、工作、文学、音乐、艺术等等。
可以看到,在经典精神分析看来,人的人性和人格都是围绕着满足本能驱力或者说性驱力及其衍生物来形成的,这个满足的过程会遇到各种问题,就需要发展出各种防御和应对模式来解决它们。
弗洛伊德在后期的理论中提出一类新的本能驱力——死本能,而性本能也称为生本能,所以经典精神分析是双本能驱力模型。死本能是指生物作为有机物,是从无机物发展衍变而来的,所以会有一种天然的回归无生命的无机物的趋势——趋向死亡、瓦解。可以用这些来解释人类的攻击性、破坏、毁灭、战争等等。这意味着,人性里除了追求性满足,追求快乐之外,还追求死亡、破坏、毁灭,所以人性是超越快乐原则的。
本能驱力的能量叫力比多,当力比多投注在别人身上时,这叫客体爱,当力比多投注在自己身上时,这叫自恋。所以人可以通过爱别人获得满足和快乐,也可以通过自恋来获得满足和快乐。在爱别人的情况下,对方接受了你的爱,并因你的爱而感到满足、快乐、幸福,你因此实现了你的客体爱,本能驱力的紧张感从而得到缓解和释放,获得满足和快乐。在自恋的情况下,你爱自己,自己因被爱而感到满足和快乐,自己对自己的爱因实现而感到满足和快乐。
弗洛伊德的自恋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本能驱力的发展从自体性欲,发展至自恋,再发展至客体爱,客体爱属于成熟的阶段。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健康,是能去爱(客体爱)和能工作。在自体性欲阶段,人的自我尚未分化出来,自我和客体不分,力比多投注在这个浑然一体的自身。到了自恋阶段,自我分化出来了,自我和客体开始被区分开,力比多投注在自我上,这就是原始自恋,也叫第一性自恋。到了客体爱阶段,力比多投注在客体上,当遇到重大挫折,人把力比多从客体身上撤回,重新投注在自我身上,这时就是继发自恋,也叫第二性自恋。
弗洛伊德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是性压抑。弗洛伊德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提出性是人的本能驱力,人人都渴望获得性满足,人的症状和痛苦与性欲有关,这就像是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提出的观点,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的。哪怕直至今天,性本能的观点也一直被相当部分的人们所反感和攻击。他在充满性压抑的维多利亚时代提出性本能,从客观、中立、不带评判地提出这是人性的核心部分,是人们的思想、行动、科学、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主张解除对性的过度压抑和伦理责难,鼓励建立更具建设性的防御和实现方式,能去爱,能工作,这是对当时性压抑文化的科学解除,所以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是自由的。经典精神分析的伦理学,是鼓励人们获得更大的自由。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客体爱是人的人格和内心发展的成熟阶段,自恋被认为是不成熟的,甚至是病理性的,比如当人失去了一段爱的关系,而无法哀悼客体的分离和丧失,以撤回到自恋的方式保有着客体的存在,通过认同对方,相互成为彼此的一个部分,把对方保存在自己身上,从而始终和对方在一起,不用面临分离和丧失。这时人无法建立新的关系,把爱转移至新的客体上,人就陷入了抑郁中而无法自拔。非器质性的抑郁症往往与此有关。
除了自恋仿佛是不成熟的,甚至是病理性的之外,还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嫌疑,比如自恋是以自我为中心、是自私自利的等等。在伦理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自爱(自爱原则),与非个人性的要求(良心原则),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一直以来的一个中心问题。很多时候道德规范强调的是我们应该爱别人,爱集体,爱社会,而不是爱自己,甚至是不应该爱自己。所以直到经典精神分析建立了大约半个世纪后,自体心理学的科胡特明确提出人的人格和心理发展有两条并行的路径,一条是弗洛伊德的客体爱路径,一条是自恋路径,自恋从原始自恋,发展至成熟自恋,自恋是人正常发展的基本和核心的需要。
在这里,自恋得到了正名,而不再是一种不正常或不恰当的人性和人格的部分了,健康、快乐的生活除了要能爱别人,还要能爱自己。关于人性,孔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精神分析说性本欲。这个欲,是性欲,是情欲,是爱欲,是爱别人,是爱自己。精神分析伦理学看人性,不是善恶,不是对错,它不评判人性,只是认识和说出人性本身,帮助我们去看到、理解、尊重和接纳它。精神分析的自由,是一种人性的自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