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了解真实的自我,成就最强大的自己
文/非知名情感砖家
本文由:非知名情感砖家授权发布
导语
生活中,我们能轻松地用双手应付生活中的日常,用身体协调地做多种多样的运动和工作。
但同样是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却很难对自己的内心做出完全有效的把控。比如有时明明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但愤怒情绪还是喷薄而出;明知应该控制好自己,眼泪还是不争气的往下流。
有时生活中寻常的小事,却让我们焦虑不已;大家普遍认同的人或事物,我们却与之格格不入。
这等等的一切,你能觉察的,或是他人提醒后所意识到的个人的所思所为,时常会让你充满困惑,不明就里。
你对自己充满了疑问,对自己内在的不和谐部分,你也不甚喜欢,但却挥之不去。
你一定会有过种种努力,做出过各种尝试,但收效甚微。
多种学科的,各种大师、专家、学者、导师、所谓的高人等等,也以各种方式,提出了很多有关提升自我、励志、自我探索等等很多观点和建议。
这些曾经的鸡汤或所谓的干货,听起来华丽或深有道理,但大都要么太过于干瘪、空洞,要么让我们如同常人拿到武林秘籍般无从下手。
于是你陷入更多的困惑之中......
今天,我给你推荐一本探索自我,理解人性的好书。它就是当今著名的心理学治疗师施琪嘉教授所著的《治疗你的内在小孩》。曾当过神经科医生,主攻过精神学科的他,对人的神秘的精神世界有着独到的见解。
作者在书中这样提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我们遭遇伤害我们的事情,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渴望爱的,不甘心的,愤怒的,或者是悲伤的。
当我们的内在小孩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变成失控的情绪,变成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还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
只有我们学会不断地去看见他,疗愈他,让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真实地感到快乐。
这一简单的比拟,让我们有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心理疾病的成因探索
首先,我们内心深处有这么一个人,不是我们“自己”,这也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控“他”的原因所在,这点很好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完全不可能对另外一个人做到完全了解和把控。但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技巧和努力,却能很好的与之相处,提高和谐度。
其次,他是个小孩,这就说明他永远有着不成熟、孩子气的一面,但更有着成长的空间。只要我们用心,有耐心,就能让他发挥天性、健康成长、心智逐步健全。
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心理学及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也使得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并受到关注。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普遍认可,人的诸多心理问题,都源于幼年早期的经历或创伤。
孩子只有在天赋和基本性格上有遗传因素,但更多的人格和性格行为习惯等都是后天养成的。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在这期间诸多的创伤和不快经历,都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很多痛苦或较为深刻的经历会进入孩子心底深处(潜意识),尽管很多已经被本人所遗忘,但它们从未离去,如同定时炸弹一般潜伏着。
当一定条件具备时,它就会被引爆,以各种不同的情形表现出来,这就是心理疾病的形成过程。
直男
作者在书中,对很多我们常见的宣明性格的形成,都从内在小孩的角度找到了深层原因。
比如对于直男,作者认为是由于内在小孩的缺乏玩耍造成的。孩子在小时候,如果父母管教的过于严厉,缺乏足够的玩耍,天性得不到发挥。
孩子在游戏中,比如伪装模式的使用(用玩具枪指向对方,对方以夸张的表情或动作倒地)等,就是心智化的过程。
成长过程中缺少心智化过程,那么他长大后,情感就不够丰富,思考问题局限于自己的逻辑层面,有时就很难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
这些人在生活中,往往表现的就是说话直,不够幽默,常把天聊死等。
仔细想想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读到此处,我们从身边的人身上,似乎都能感受出他小时候的些许影子。
诸如此类,书中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自卑感、紧张感、委屈感等的成因以及对人心智的影响作出了深刻而较为全面的分析。
从某种层面来讲,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易懂的心理学书籍,更像一本教我们如何做父母的书。
写在最后
施琪嘉是一名医学博士,也是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
目前担任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等职务。
本书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开始,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深层地进行自我探索。
成为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并发展出自己潜能的全新自我,成就最强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