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关系中如何能达成彼此理解?
前言
关于情感,实则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好的亲密关系是有通用的原则。我一直主张的是在自我的前提下,应当学习亲密关系中关于爱的能力与拥有被爱的自信。
我始终相信,一个好的爱人应该像心理医生一样,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是起到疗愈的作用。
未来可能我会去研究更加专业关于心理相关的内容,也预计今年想考相关的心理证书,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下两性关系中如何能达成彼此理解?
01
“男生是突然被要求有共情能力的”
理解这件事是与情绪相关,涉及共情或是感同身受,很多女生都会感觉男生在关注情绪方面较差,但经历几段感情的男生可能共情能力会有所提升。
这种共情不足,实则给男生也带来很多困扰。
我想了一下,这大概是男生和女生的成长环境的差异,回想一下,女生一般是娇养长大的,如若是磕破碰破,一定会嚎啕大哭,家长也甚为疼惜;男生则不同,他们是在散养的环境下野蛮生长,父母希望男生能耐摔打,多半会说,男子汉,别哭哭啼啼。
这其中被忽视的就是情绪的关切,当他没有拥有被重视情绪时,某种程度上他也不懂得如何去关切他人情绪。
而我上面说,有过两三段恋爱经验的男生的共情能力更好些,这就说明,共情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一个男生共情能力差体现两件事,一在家是被为中心的状态,不用顾忌他人感受;二就是我所说,没能被重视情绪,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共情和关注他人情绪。
我有一次与朋友聊到过这个话题,交换了彼此的想法之后,发现当我们切换成爱人的身份时,很多时候爱的能力是要一下子学会的,否则就容易在关系中遭受挫折,比如女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同理。
理解是建立了解和懂得的基础之上,所以我花了一大段阐明为什么男生相对而言共情能力较弱,再聊怎么做。
不过与此同时,我想多讲两句,关于亲密关系。实则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爱情或是婚姻不是不可或缺,缺少也不代表有缺憾,只不过爱情和婚姻也像是门学问。
如果你肯花时间投资自己后会发现,经营一段好的亲密关系的难度是大于自我投资的,这需要你从自我和彼此之间寻求平衡。
02
“男生也应该被重视情感需求”
之前在即刻发过一个动态,关于男性的情绪也应该被重视。
这其实是逆当下的一种感情状态,男生在一段关系中多属于承担的角色,比如他们在外的一些遭遇回到家是闭口不谈的,因为本就不善表达,从男生的角度看,他们和女生一样,也是活在自己的标签和性别框架之下。
而女生是情绪敏感的,这时候就需要女生向觉察自己的情绪一样去觉察对方,可以适当引导,询问相关,哪怕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可以给到精神慰藉,久而久之给到男生一种,任何事是可以与你交流的,并且你也愿意倾听。
当他被得到情感需求的满足时,他也会主动关切你的情感需求。
如果他不能,那就是他的问题,是关于意愿的问题,而不是没意识。
我总觉得爱人不能带有性别,首先把对方当作人,作为人,他就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这我想起来《她在家》纪录片中,其中一个主人公50岁独居生活仍相信好的爱情和婚姻,她说,我见过好的,好到人间雪满头。
时代的戾气很重,对爱情和婚姻过于悲观,但是亲密关系的经营这件事与自我成长又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之上,也要学习亲密关系这门课,真正的经验是搭建信任,是彼此成全,彼此造梦。
是爱人,是朋友,是战友,也是伙伴。
说到这,如果有男生看到这篇文,也可以适当像你的女朋友表达你的情感诉求。
今天听肖然开会提到一个“deeplink”,深入链接,是用于app/广告里的链接,能实现直接跳转到app具体未知的技术,深度链接打破了网站与app间的壁垒。
而在两性关系中,这种deeplink就是情感的催化剂,就是理解。
03
“如果有时间,就读一读心理学”
之前很兴起任何都是互联网+,而现在我觉得任何都是情感+,拿B站热播的《第一餐》纪录片中的稿子,将食物连接人的情感,一切都变得奇妙无比。
谈恋爱也好,结婚也罢,如果你只是看作是一段时间点不得不做的任务,那只会让动作变形,如果把他当作你未来人生中的一部分,或许一切又会不太一样。 常常听人说婚姻让人不幸,我觉得是因为没把婚姻的苦分解在婚姻前的每一天。
就像自我成长这件事也是如此,如果要我一天看完30本书,就连我喜欢看书,也会厌恶看书,而如果把30本书分解到合适的时间,那看书就是一种乐趣。 所以成年人最大的谎言是把痛苦归结于突然的,今天在看《樊登读书》,其中有一段话在讲广博群书,不要以当下的需求去读书,一切皆是如此。
最后总结,如何达成理解,重视彼此的情感需求,引导彼此表达自我,在规划未来的路上,能彼此成长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