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子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俗称的“多动症”。据统计,我国有2300万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及青少年。
记得去年在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就发生了一件校园暴力事件。一名小学生被同学捶打并用铅笔严重戳伤,让人不禁感到心痛和可怕。而施暴的这名同学曾被诊断为小儿多动症,平时也经常有欺负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
01
我们对ADHD患者的
误解有多深?
患上ADHD的孩子会因为多动、冲动、无法自控、注意力难以集中、阅读困难等问题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甚至会有自残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他们不只因无法自控而深受病情困扰,也会因不被理解而被当成“熊孩子”看待,让家长诸多忧心,整个家庭也陷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之中。同时,他们不被接纳的行为也使得很多人对这个群体抱有种种偏见和歧视。
牛津科普读本系列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书,由ADHD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斯蒂芬·P.欣肖和关注ADHD的普利策奖获奖记者凯瑟琳·埃利森共同合作撰写。
其中,凯瑟琳·埃利森自身就是一位ADHD成年患者,还有一个患有该病的儿子,因此她长年致力于ADHD有关的学习、研究和写作,跟人们分享许多有参考价值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本书围绕ADHD列出人们关心的各种问题,根据ADHD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症状表现、病因、治疗措施等内容分为多个版块论述,并引导家长对疾病进行理智客观的思考,为患病的孩子提供科学的治疗和养育。
可以说这是一本内容全面清晰,既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的科普指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相应的内容版块和问题进行阅读,获取有关知识和指引。
02
ADHD有什么主要病征?
一直以来,人们对ADHD都缺乏一定的认识,也引发了许多误解和偏见。
那么,ADHD究竟有什么症状?是由什么原因引发的?孩子调皮多动就一定是患有ADHD吗?成年人也会患有ADHD吗?我们该如何关爱这一群体,帮助他们进行治疗、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处理社会关系?我们有必要好好了解这个疾病。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导致分心、健忘、冲动的疾病,涉及到影响行为的神经发育问题,是存在多种起源和变化的复杂疾病,高发于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有些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因此也有许多成人患者。
ADHD最常见的症状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专注力、坐立不安和冲动,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会感到无聊、不耐烦、拖延,无法集中注意力和持续投入。但很多患者在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很感兴趣时又会高度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超专注”现象。
医学上将ADHD分为三种类型:
① 注意缺陷型:难以集中注意力和难以忽略干扰。
② 多动/冲动型:长期坐立不安,难以抑制冲动。
③ 混合型:综合以上两种类型的症状。
我们常常听说一些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特别调皮,不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不遵守纪律,并会跟同伴发生冲突,便认为多动症就是“多动”。
其实,除了好动,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并由此引发的记忆力差和阅读困难、难以自控并易怒、容易丢三忘四等问题,也很可能是患有ADHD,也需要引起重视。

03
如何避免对ADHD错误判断?
但是,孩子调皮好动就是ADHD吗?调皮多动、缺乏自控力和专注力本身就是小孩子的一种特性。脑科学显示,大脑额区具有自我调节和执行与控制功能,儿童的大脑额区发育尚不完全,要到大约25岁左右才会完全发育成熟。
因此,如何辨别大脑发育未完全和ADHD疾病导致的病态行为?如何避免对儿童正常发育过程中天性展现的“误伤”?这是需要人们慎重对待的,要通过科学严谨的医学评估来进行诊断,而不是以刻板印象给孩子贴标签,随意猜测并将孩子归到患者群体,或是对其避之不及。
另外,由于大脑认知负荷的限制,人的注意力分为长时间持续的注意力和选择性的注意力。我们更多的会进行选择性注意,对于感兴趣的或是有目的的事物才会给予关注,保持注意力。
现在的教育制度和学校规则对学生有着高要求和严格的管理,学生需要长时间静坐并维持注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孩子天性的压制,也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提高了评价标准,孩子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这些都有可能对孩子产生误解或是加重ADHD的症状。

那么,孩子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除了自身可能患有ADHD所导致,是否也因为现今社会存在太多的信息和各种诱惑,导致孩子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是否因为学习的内容太难或是缺乏趣味性而无法吸引孩子的长久关注和投入?我们对注意力过多的关注是否会导致忽视自控力缺乏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思考和解决,改良教育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于ADHD的诊断,因为其症状是连续存在的,而不是偶尔出现或短期反复。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指南,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的时间,并在两种或更多的情境中出现功能损害,由此来进行判断。
专业的医生也会从患者的身边人(如父母、老师)那里收集信息,了解其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估,再根据诊断手册里列的病状标准进行对照和辨别,做出最终的诊断。

04
ADHD的病因是什么?
有些人看到患有ADHD的孩子多动调皮、冲动难控,难以管教,便认为是家庭教育不善导致孩子患病,其实患上ADHD是先天和后天、生物学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常见病因是家族遗传,据研究表明,ADHD的基本症状大约75%来自遗传。基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中与注意力和动机相关的重要化学递质(主要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产生反应而导致ADHD。
同时,胎儿暴露在有毒有害的物质中、孕妇过量饮酒、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等情况,都是容易引发病症的环境因素。
虽然父母和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患有ADHD的主要原因,但有研究显示,父母和家庭环境对患者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给予孩子的包容和温暖越多,孩子的相关症状越少。在高水平权威型教养方式下,ADHD患者也能表现出高水平的社交能力。
相反地,如果父母采取严苛、高压等不适当的消极方式进行教养,有可能会使患儿的症状加重。
在患儿的亲生父母中,不少于40%的人也会表现出明显的ADHD症状。就是说,父母自身也存在一些认知功能上的缺陷或情绪化问题,增加了对孩子的管教难度。父母和孩子其实是双向影响,互为推动。

05
ADHD的治疗方法
ADHD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结合行为疗法。药物能缓解症状,提升短期专注力和控制冲动,行为疗法能提高长期的社交和学业技能,两者结合最为理想。
药物主要使用处方兴奋药,通过增加大脑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可用性,来提升注意力和自控力。虽然不能彻底治愈,但能改善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
除了药物以外,行为治疗是唯一对儿童和成人ADHD有效并持久的治疗方式,可以替代或补充药物治疗。
行为治疗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外部刺激的手段引发个体的行为反应,比如强化和奖励,从而引导认知改变和行为转变。奖励方式的行为治疗对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最为有效,认知-行为疗法则适用于成年患者。
除此之外,坚持进行日常有氧运动、调整饮食习惯、进行神经反馈治疗和家庭治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ADHD的治疗。而家庭和学校都应该纳入治疗体系,为患者打造一个适合治疗和改变的良好环境。

结 语
关于ADHD,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去了解和学习,首先就是要放下偏见和误解,了解更多专业知识,以包容和关爱之心来理解和帮助患有ADHD的孩子们。
文:微格尔青
责任编辑:殷水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