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壹心理互助社区出品的音频解惑节目,听一个心理锦囊,解决一个心理问题,我是林微。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学生时代说好一起仗剑走天涯的“兄弟姐妹们”,如今你还保持有联系吗?
可能,会有一部分人高兴的说:当然有联系。
但我想,大多数人的反应都只会是:啊,我都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和他聊天了。
成年以后,我们好像与好朋友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忙活的间隙,突发奇想要和对方说说话,令人尴尬的是除了那句“最近怎么样”,便无话可说。
仔细想来双方都没有做什么,那为什么大家都变了呢?
01
我们是怎样交上朋友的?
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有提到:
人们之所以进行社交行为,是因为归属感的需要,当有人满足我们的归属时,即当我们被一种亲密关系所支持的时候,我们会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和幸福。
友情也是如此,友情的存在会让我们感到自己正在被接纳和被爱,那影响友情的因素有哪些呢?
(1)接近性。
社会心理学家们发现:绝大多数成功组建亲密关系的人中,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些人住的非常近。近距离的接触不仅会让你对别人产生亲近感,而且还会让你产生预期的欢喜。
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个情景:
如果你住的小区只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孩子,你会感到孤独,但如果说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个和你同龄的人,邻居们说她等一下要来找你玩。
此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虽然事情还没有发生,但你在内心已经确信,你们之间的见面将会是充满快乐的。
(2)外表吸引力。
外貌重要吗?你可能会梗着脖子回答:“外貌不重要,美的是心灵。”
尽管话是这样说,但你不能否认,在面对一个漂亮的女孩和一位长相普通的女孩时,你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把目光投给那位漂亮的姑娘。虽说漂亮的人不一定正直善良,然而,在各方面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在见到漂亮的人时,我们依然会觉得她们会比我们更快乐,更开朗,更热情。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和有吸引力的人建立联系的。
(3)相似性和互补性。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是因什么而导致的呢?当然是相似性。
在密歇根大学,纽科姆研究过两组转学的学生,每组17人,他们彼此都不认识,但在共同度过了13个周的寄宿生活以后,那些表现出了极高相似性的男生成为了朋友。
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和我们一样,拥有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想法,喜欢同样的事情时,会自动对他卸下心房,寻求联系。
(4)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哲学家希卡托曾经说过:“如果你希望被人爱,那你就去爱别人吧。”
喜欢往往是相互的。你应该会发现,在面对喜欢我们的人时,我们总是会有非同一般的耐心。
那是因为对方给予你真心的喜欢,让你忍不住对其进行情感反馈。
02
为什么我们会渐渐疏远?
在我看来,主要有这几个因素。
(1)距离太远。
这里的距离并不单纯指地理距离,更多的是功能性距离——人们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
偶尔你会有这样的感受,面对多年不见的老友,你突然想知道对方最近在干什么,打开他的朋友圈,却发现都是你不甚了解的活动。
她所经历的,所遇见的,所感受到的和你根本不是一个世界,你们的生活轨迹没有重合的地方,自然而然的就会缺少共同语言。
(2)失去了真心。
在少年无知的时候,大家都会单纯的去喜欢一个人,甚至自然而言的赞美和夸奖他,但是成年以后,感情中很明显的特点是单纯的赞美会趋向讨好和奉承。
现在假设一个情景:
你很久没有见的老友,有一天突然和你说话了,言语里都是对你的关切,但是他突然画风一转,说要你帮忙点一个拼多多,或者借他钱。
你会愿意吗?
或许你第一次会愿意,但长期如此呢?
虽然说人和人的交往本质上是交换价值,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得是真心,真心才能换真心。
当感情掺了意味不明的动机,就会慢慢变质。
(3)嫉妒心理
好朋友之间也会产生嫉妒吗?会的。
这种感觉非常的别扭,属于一种“我希望你好,我也希望你不好”的状态。

我自己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在一场考试中,如果我的朋友们通过了,而我没有,虽然我会恭喜她,但在内心深处,我会产生一种格外复杂的情感。
那是双方对比之下产生的挫败感。
放到社会生活中,这种嫉妒心理也非常常见,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面临着物质生活供给的问题,如果好朋友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不可避免的,收入低的那一方心里会不舒服。
这种嫉妒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不断的徘徊,久而久之他们会对自己产生唾弃,同时也让这段感情岌岌可危起来。
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回避,他们没有办法继续心无芥蒂的当朋友,所以他们选择结束这段友情。
(4)重心向家庭生活偏移
《亲密关系》里讲诉了友谊的五个时期,在中年时,大家会注重将重心放在家庭上,从而减少与朋友的来往。
有另外的角色充当了倾听者这个身份,朋友们的心境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个曾经和你大笑的人可能无法融入到你生活的圈子里了。
03
如何面对这种疏远?
当我们察觉到感情的疏远时,就足够说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久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想挽留一下这段感情,下面这些方法将会帮助你。
(1)接受对方改变的事实。
没有谁是万古不变的。
当社会经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心智和心境都会发生变化,我们没有立场去指责他为什么变。
因为大家都在变。
这就像年少无知的时候,你说要当世界首富,可到了最后,我们还是得回归平淡的生活。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行的要求自己的朋友做到。
(2)及时反思,找出问题所在。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这段友情出了问题,而你不知道症结在哪里时,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段时间以来的所有事情。在合适的时候,去和对方谈一谈,倾听对方的想法,无论对方的答案是什么,请尊重你的朋友,不要打断他的话。
注意自我表露,你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你的态度,哪怕最后的那个结果会让你感到很失望,也请不要去回避它。
遮遮掩掩的态度不适合用于感情,感情里最重要的是真心。
(3)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接受嫉妒。
在友情里,大部分的人都会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太害怕。
尽量避免给自己下心理暗示,冷静的思考。把控制情绪的主动权还给自己,清晰准确的认识到自己的确是在“嫉妒我的朋友”,而不是口是心非的认为“我才没有呢!”
与此同时,你可以和朋友好好交流,有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你以为的优秀其实只是以为。事实是,在朋友们自己看来,他们真的没有那么好,只是你的内心不停的在美化那个形象而已。
你还需要注意的是,给对方一些社交上的自由,你会因社交圈的不同发现对方并不止有你一个朋友。
在这种情况下,请控制一下自己的嫉妒心和占有欲。
你会遇见很多人,也会有不同的圈子,如果有哪一天,你发现这种嫉妒感已经没有办法让你和朋友友好的相处了,最好的办法是体面的放手,远离这段关系。
友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刺猬,带着刺和别人一起生活,既会伤害到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
其实真正的朋友并不需要刻意的保鲜,尽管他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联系你,也有可能聊着聊着就不见了,但你们之间从来都不需要刻意的找话题。

当你发现这段友谊确实挽回不了,那就学着去接受已经错过的事实,至少感谢他们,曾在人生这条路上,陪了你一程。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人生终须是要一别。
但也别太沮丧,毕竟还有一句话——人生何处不相逢。
感谢收听本期「心理锦囊」,想听更多心理学内容,欢迎加入壹心理互助社区。
作者:林微¥
责任编辑:一只梨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