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物质奖励,少一分学习动力
文:樊瑞娟 | 壹心理专栏作者
上周和几位家长交流时,一开始想问在场的家长有哪些亲子沟通的困惑。没想到有三位家长都不约而同的说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学习要讲条件,比如让她写一篇作文,她就会问家长你给我什么报偿,我才愿意写。这个话题引起了家长的普遍共鸣,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于是我又问回家长,那么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一个家长说,大概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时,学校老师用奖励星星、笑脸的方式,长大了也形成了习惯。然而,仅仅是这个原因吗?
小时候,孩子只要主动发言、勇于举手、帮助他人等,老师会给孩子一颗星星或笑脸,让好行为得以强化,下次出现这样的行为概率就会提升,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帮助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然而说到底奖励星星、笑脸更多的是精神奖励,让孩子感到自己不错、兴奋并有喜悦感。从什么时候开始,奖励和物质挂上了钩,和学习挂上了钩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正当家长为工作忙的焦头烂额,心烦意乱时,看到孩子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动来动去。想也没多想,对孩子说,你只要在半小时内写完作业,妈妈就带你出去吃好吃的!孩子一听,来了精神,顺利的在半小时内完成了作业。妈妈觉得这个方法很管用,于是大事小事都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屡试不爽。直到有一天,妈妈让孩子写一篇作文,孩子对妈妈说,你给我什么奖励呢?你给我奖励,我才写!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耐着性子想了一个妙招,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老人很有智慧,他成功的把孩子玩耍的动机由自身转向外部,玩耍本来是为了自己开心快乐,可是老人用奖励金钱的方法,让孩子的动机不再单纯。现实生活中呢,当家长因孩子不愿服从要求而不断增加奖励数额时,奖励就成了贿赂,孩子也渐渐开始表现的“唯利是图”,这时候,家长又抱怨孩子贪婪。可是,人性中自有那恶的一面,更不要说是天真自然,不懂掩饰的孩子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不再为了获取知识、乐趣而学习,学习也不再是自己的责任,而成了获取奖励的砝码,这就和上文中那群小孩子无异啊,家长通过不断提升物质激励,而让孩子一点点丧失了学习的内部动机!
那么,孩子总要讲条件该怎么办呢?家长到底能不能给孩子物质奖励呢?
我认为物质奖励是可以的,但是奖励要适度,并且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孩子的需求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分。物质需求好理解,精神需求是指每个孩子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被喜欢。很多孩子很自卑,因为从小家人给予的肯定,欣赏,赞美太少了,而往往一个鼓励的眼神,赞赏的语气都可以让孩子欢欣鼓舞很久。孩子提升了信心,有了成就感,对自我的期许就会更高,外部激励就会逐渐转变成自我激励,所以,一定要多使用精神激励。而物质激励也不是完全不可用,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家长是因为爱他、鼓励他才给他买东西,而不是把买东西当做实现下一个目标的筹码。
其次,奖励的是孩子的行为过程,而不是结果。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雷珀实验”,心理学家雷珀挑了些爱绘画的孩子分为AB两组。A组孩子得到许诺:画得好,就给奖品,B组孩子则只被告之“我很喜欢你们画画,我想看看你们画的画”。两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孩子得到了奖品,B组孩子只得到了具体的点评。三个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A组孩子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也明显降低,而B组孩子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后来,心理学家又把这个实验在不同国度,不同兴趣组做多次论证,结果是一样的。从这个实验可以发现,用奖品的方法很难维持孩子做事的持续度。奖励的是结果,而不是整个过程。所以,再给孩子奖励的时候,要告诉孩子,这个奖励是因为你今天很努力完成了功课,比之前有进步,即便孩子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但是因为孩子很努力,妈妈还是可以奖励孩子的努力过程。
最后,使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常见的就是代币法。这个方法对年龄小的孩子比较适用,可以帮助培养他们好的习惯。比如,准时起床(每天4分),打扫房间(每天3分),积满一定分数可以获得物质奖励,积满20分,可以得到一个新玩具;40分,可以去游乐场。也可以让孩子把代币存放在透明的塑料容器里,随时可以看得见自己的进步和奖励。代币法推迟了孩子需求的满足,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自制力。
所以,孩子学习总要讲条件的现象并非一日形成,它反映了家长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学习动机等深层问题,归根结低还是要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孩子。
推荐:儿童气质类型测评
每个孩子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气质类型,气质大部分是先天形成的,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不同气质的孩子,需要家长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培育。
本测评可以让您更加系统地了解孩子的气质特征,帮助您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采用更适合其气质特征的教养方式。 扫码或点击链接立即测试▼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