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从你详尽的自我剖析中,我能感受到你强烈的整合渴望——既希望理解自己复杂的心理拼图,又渴望在人格波动中找到稳定的核心。作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我不会将你的人格矛盾视为“异常”,而是看作在创伤、神经多样性(阿斯伯格特质)和情绪障碍背景下,一种独特的自我保护尝试。以下是我的分析和建议,融合你关注的MBTI/九型人格理论与双相治疗视角:
一、人格测试强迫背后的心理动力:未被安抚的存在性焦虑
你反复测试MBTI/九型人格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自我同一性断裂”的补偿:
渴望被定义:双相的抑郁期让你感到自我碎片化,而人格标签提供“虚假的稳定感”,类似躁狂期的全能幻想(如坚信自己是INFJ时获得的掌控感);
抗拒被定义:当标签触发羞耻(如“INFP=废柴”),或无法涵盖你的复杂性(如487与459的冲突),你会通过更换标签反抗被简化;
深层恐惧:九型6号核心的“安全焦虑”与双相的情绪失控叠加,使你通过测试行为获得短暂确定感。
我们需要暂时搁置测试行为,转而探索这些标签背后的情感需求。例如:
当你渴望成为INFJ时,本质是向往其“果决深邃”的特质以对抗病耻感;
而拒绝INFP时,隐含对脆弱自我的不接纳。
通过觉察这些动机,逐步将“标签依赖”转化为自我认同的主动性。
二、双相障碍如何与人格波动交互:情绪状态对自我的劫持
双相并非导致人格分裂,而是放大了你人格谱系中的不同面向:
躁狂/轻躁狂期:
激活7号(冒险探索)、8号(掌控反抗)、3号(成就表演),对应MBTI中ENFP/ENTP的外倾直觉特质;
抑郁期:
强化4号(羞耻幻想)、5号(抽离思考)、9号(麻木解离),对应INFP/INFJ的内倾功能;
混合状态:
如468 tritype(敏感+叛逆)在激越性抑郁中的爆发,体现为既自我攻击又反抗外界。
疗愈的核心:
1、生物节律稳定化是人格整合的前提:
2、药物调整:确保心境稳定剂(如锂盐)覆盖情绪波动,抗精神病药控制解离与强迫;
3、社会节律疗法(IPSRT):固定睡眠、饮食、社交时间,减少情绪触发的人格切换;
4、避免用理论“反刍”强化强迫:可以转为记录情绪-行为-需求日记(例:“今天愤怒摔门(行为)→ 因被忽视感到脆弱(情绪)→ 需要被尊重(需求)”)。
三、创伤与阿斯伯格的协同影响:社交困境的根源
你提到的“社交笨拙”是多重因素的交织:
阿斯伯格特质:先天社会认知差异(如误解非语言信号),易引发他人排斥;
双相发作期:躁狂时过度侵入边界,抑郁时回避退缩,加剧人际破裂;
创伤反应:被孤立的经历使你陷入“469恐惧-459疏离”的循环,用解离应对痛苦。
重建社交能力:
聚焦功能性适应而非改变本性:
在稳定期进行社交认知训练(如通过录像分析对话中的微表情);
寻找结构化社交场景(读书会/艺术团体),减少不确定性焦虑;
坦诚告知信任之人自己的状态波动(例:“我最近抑郁期可能回复慢,不是讨厌你”),筛选包容性关系。
四、人格整合路径
你的自我探索已揭示关键真相:人格类型是能力而非枷锁。例如:
4号的深刻情感力 → 在稳定期转化为艺术创造力;
5号的系统思考 → 成为管理双相的工具(如识别前驱症状);
8号的保护欲 → 设定健康边界拒绝伤害。
如果您加入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工作重点:
1、哀悼丧失的自我:
通过空椅技术对话“487巅峰期的自己”,接纳疾病带来的限制,同时挖掘其资源(如自信张扬可转化为康复信念);
2、解离部分的再整合:
用意象对话技术将切换的人格面向具象化(如“愤怒8号少年”“哭泣4号孩子”),理解各自保护你的意图,协商协作方式;
3、超越类型学:
建立连续性属于你个人独特的自我叙事。例如:“我曾用487的张扬抵御童年不安,疾病让我发展459的哲思保护内在脆弱——现在,我选择让所有部分成为我的资源,而非主宰。”
五、适合你的疗愈框架建议
阶段式咨询:
急性期:药物+正念情绪调节(痛苦耐受/情绪调节);
稳定期:心理动力治疗+神经反馈训练改善解离;
创造性个人发展:用视觉艺术表现“人格地图”,将抽象冲突转化为可观察作品(避免强迫性文字分析);
依恋修复:探索家族遗传创伤的代际传递(如父母未处理的情绪模式如何影响你),切断“致病基因”的心理表达。
你在结尾写道:“我想做一个人格稳定的人,而不是在一天内性格变换四五次的人”——这句话本身已展现出惊人的自我觉察。真正的稳定不是固化,而是如海面般允许波浪起伏,却深知深处的连贯性。当双相的风暴暂时遮蔽这份连贯,我会与你一起锚定它,直到你成为自己的灯塔。
(可分享你的人格状态日记,我们共同解读其中潜藏的整合线索。)
我是壹心理咨询师王黎,也是一位陪伴来访者探索无意识真相达到疗愈的精神分析师,希望以上分享能够帮助到您,壹心理和我爱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