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Lv4  小飞鱼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题主你好,一个人性格比较偏激、自卑,多半是跟父亲有关系的。我们在客体关系理论里边,我们经常强调婴儿跟母亲的关系,但其实孩子在三岁以后,他已经完成了跟母体的一个分离,他所面对的主要的客体就变成了父亲。

跟父亲关系不好的人,大多数是有一个自卑敏感情结的。很多孩子经受的都是父亲严格的教育和规训,强势的父亲经常否定和指责孩子,彰显权威,然后让孩子尝到失败的滋味从而产生自我贬低。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角色就像一个审判者,父亲的评价对孩子的人格塑造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在跟父亲的互动过程中,很少得到正反馈,孩子就会感到自己不被客体世界接纳,因此产生偏激、自卑、敏感。

当孩子被父亲否定的时候,感到的是无力防御,由于父亲是孩子第一个面对的客体,所以孩子无形中就会认同父亲对自己的否定和其他各种评价,这也是种变相的对父亲的忠诚,孩子的自卑感是对父亲的孝敬,也是对父亲的恨意。

如果一个人内心自卑,他会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尤其害怕父亲看不起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父亲的一个认可。一边恨父亲剥夺了自己的自信,一边努力做出成就,就是为了得到父亲的一句夸奖。

我们不难发现父亲不怎么会夸人,父爱总是那么的隐晦,还带有一些雄竞的色彩。很多时候父亲带给我们的这些状态他不是刻意的,而是受限于我们社会流传的严父慈母的家庭分工角色,这是以前男强女弱的文化背景导致的,这也是男性骨子里雄竞基因决定的。

男性更重视资源的掠夺,女性更重视环境的安全,因此母亲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父亲教会孩子生存技能。或许这就是父亲为什么对你高要求,为什么要你去做他眼里的“好”工作,因为这是他认为能让你好好生存的工作和方法。

如果一个人在原生家庭经历了一定的捶打,那么进入社会以后,能更快的去适应丛林世界的规则,父亲已经提高了我们对否定指责的耐受度。这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话可以提升自我的钝感力,用得不好的话容易被自卑感反噬畏缩不前。

比起那些从小没有碰壁过的孩子,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因为我们是经历过多年打压也没有崩溃的人。你可以把自己看作是环境筛选出来的强者。如果能够解除父亲给我们自己的封印,把落后于人的自卑变成前进的驱动力,那么我们将爆发出巨大的潜力,以至于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