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志

咨询达人/精华答主
你好。过去很喜欢分享,自然而然地就能回应朋友、一起欢笑,但初中之后你发现自己改变很大,好像需要刻意地去想该如何回应朋友,对于朋友的密集输出即使不太想看、也不知道怎样让对方打住,有时难以理解其他人的沉默、或者针对你的情绪。这样的状态让你困惑,感到低能量、人际交流很吃力。

儿童时期的孩子之间的交往通常是很简单的,是共同玩耍的同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大会顾虑其他人的评判。但进入青春期之后,自我认同的需要会让人变得敏感,更在意他人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中学之后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休闲时间的受限本身也会限制交流的话题。如果再遇到不被理解、被忽视的经历,就可能让人逐渐减少表达,感觉说了也没人听、或者担心说错了尴尬,使交流不再自由、而带上了“任务”感。一旦产生了这种感觉,交流就变得像“考试”或“考核”一样,形成压力、带来消耗。

你形容自己像“枯竭的泉水”、停止了情绪流淌,这确实有可能是一种保护机制,减少交流、抑制情绪感受,潜意识里可能是保护自己免于失望、尴尬、或被误解。同时,你对建立联结、维护朋友关系仍有较强的意愿,会考虑发小的状态,在人群中想要得到关注,都说明你希望建立好的关系、得到陪伴也给予别人情感回应。

或许可以做一些尝试,尝试真实地表达你的想法和需要,带着尊重和温和的态度就好。比如说,朋友大量发送信息,而你没有精力和兴趣完整地去看(这是很正常的,面对连续几个小时的信息轰炸,很多人都会感到难以“接住”的),可以试着对他说:“能感受到你很希望有人陪伴、倾听你的想法,我也很在意你。不过我现在的状态有点低能量,可能没办法很快回应你。” 、或者 “我今天感觉脑袋特别沉,有些累,今天先聊到这吧。” 。不论多亲密的关系、哪怕是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无法去代替别人承载他们的情绪,所以你也不必去背负朋友的自我照护责任,在自己舒服的氛围内提供支持就好。

在社交当中,我们可以尝试给自己“减负”,如果觉察到对自己有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要求自己的话题有趣、自己的表达能让别人喜欢时,不妨提醒自己,人际关系并不总是建立在高能量、密集分享或热烈互动的基础上,也可以是细水长流的陪伴。出现矛盾,尝试去理解和化解,本就是关系发展中的一部分。把自己当作好朋友,关照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节奏,也有助于积蓄能量。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