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题主你好,见字如面。

我是倾听师陈晨,有缘看到你的问题,希望能为你提供些帮助。


【不能求助的人生,底色有些孤独】

看到你的问题,我在想你是不是常常会觉得孤独呢?

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到让别人拿个水杯,大到想要向人倾吐些心事。

如果你在小事上尽量不靠别人,努力自己解决,不得不求助的时候又要犹豫、踌躇很久,想来可真是很辛苦,很耗能的事情呀。

而且那些独自处理事情的艰难,和接受别人帮助的小心翼翼,也是一种困扰,你是不是也会因此感到委屈,没办法放松下来呢?


当你说到你很羡慕别人能那么自然而然地提出要求时,也能够看到你多么想要一种松弛的状态,在人际关系中更自在,能更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帮助。

不知道这种状态持续了多久了,但当你提出这个问题,表达了这种困扰时,能够看到此刻你改变的动力,这就是改变的开始。


【不能求助的感受,源自一些体验的强化】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在表达自己求助时的感受时,用到的词是“羞于启齿”。我们可以着重讨论一下“羞”这个字。

“羞”具体包含了哪些感受呢?害羞、羞愧、羞耻……这些感受都指向了一个部分:对自己需求的否定。

从认知行为的角度讲,是因为你有一个信念,认为自己有需求是不对的,所以每当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你都默认自己在做错事。

从精神动力的角度看,是因为你内在有一个模式,当你有需求的时候,你会默认预测自己不会得到好的反馈。

所以,不管你会不会寻求帮助,有需求本身就会让你不安。


这些信念是怎么来的?这个模式是怎么构建起来的?可能是因为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在重复体验着类似的经历,这些体验被不断强化而形成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假想一个场景。

一个小朋友想让妈妈抱抱,这是他的需求,但他可能会得到很多种不一样的反馈。

如果妈妈总是很忙,没办法抱她,还会指责:“你就不能自己待着吗?我都这么忙了,还给我添麻烦。”小朋友就会觉得:“是呀,我怎么这么糟糕,我的需求总是让妈妈很心烦。我真是个坏孩子。”

如果妈妈愿意抱他,但是会有很多抱怨:“真是个难缠的孩子,抱着你我都没办法干活了,我的胳膊都要酸死了。”小朋友就会觉得:“我的需求是个坏东西呀,我把妈妈累坏的,而且我难道就不能自己解决吗?”

如果妈妈还有其他小朋友要抱,每次他想让抱的时候,妈妈都在抱着别人,小朋友就会觉得:“我真可笑,居然想让妈妈抱,显然妈妈有更需要照顾的人要抱。我又不是最重要的。”


无论哪一种拒绝,都会让小朋友产生一种复杂的羞耻感受,被拒绝的次数足够多,提需求会产生羞耻感的经验就会被不断强化。

到后来,不需要真的被拒绝,小朋友都已经形成了核心的信念“我不应该提需求,甚至不应该有需求”。也形成了一个模式:感觉到自己的需求就会产生羞耻感。


【自在寻求帮助,不是明白道理,是体验】

你可能会说,我现在也不是小朋友了,怎么可能还有这些幼稚可笑的想法呢?

这信念和模式是你通过一次次体验强化而来的,所以,你要意识到的是,只是在意识上知道你可以求助,理智上知道这没什么好羞耻的,还远远不够。

因为你不止要在头脑层面明白这个道理,还要在感受层面修正过往的体验。也就是说,不仅需要知道,你可以接受别人的帮助,还要一次次去体验被心甘情愿帮助的感受。


你要去试。

可以想一想,身边有没有你特别值得信赖的人,让你觉得安全的人,多试着跟他求助,看看他的反应,会不会像你头脑中想象的那样,会拒绝你,或者不耐烦地帮助你。

你甚至可以去问他的感受,还可以和他商量,怎么样在他不为难的情况下帮助你,他开心,你也自在。

由此你会修正你的体验:我的需求没有错,别人帮助我的时候,也不一定是不情愿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商量,怎么让对方在他也觉得舒服的情况下帮助自己。


如果你还不敢在现实的关系中去尝试,或者觉得有点艰难,你可以选择心理咨询的帮助。你可以在与咨询师的关系里练习求助,在可以在咨询师的支持下练习和别人求助。

当体验一次次被修正,你才能真正笃定,你的需求是多么值得被看见,你的求助是多么值得被肯定,你才能真正放松地求助,自在地享受被帮助。

更重要的事,你不再为自己有需求而感到羞愧,你和你完完整整的感受,都可以更加泰然自若地存在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我是倾听师陈晨,关于这个部分还有想讨论的,可以随时联络我。

祝好~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