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和“不得不请假”的感觉,为什么会差那么多?
你好。看到你的提问,我首先想到的是“放假”和“请假”的字面含义,其中就反映出了一部分的差异。放有释放、放下的意思,比如放下工作开始休假,中文词意里放假也有给予假期、给予休息的权利的意思,总体来说是自然拥有的一个机会;而请假则意味着请求、请示休假,需要获得特别批准,带着那么一点“求人答应/同意”的被动。尤其是你提到的这种情形,因为受伤而不得不休息,更多了一些被动的感觉。从心理层面来说,放假是预期之内的、被官方或大众确认的,不需要再得到谁的同意,所以有种掌控感和稳定性。而掌控和稳定都是很基本的心理需要,这部分得到满足会带来很多愉悦和舒服的体验。对照而言,请假不是自己说的算的,即使得到批准并不困难,我们心理上仍然会产生一种“这件事跟别人有关,需要考虑别人意见”的压力。因意外受伤而请假是比较突然的状况,干扰了工作节奏,可能也会带来一点失控的感觉、心里有点不安。另外,休假这件事跟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具体环境也有关系。我一直在外企工作,发现欧美人士跟我们本地团队对待休假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他们大多觉得合约内赋予的休假权都一样的,无论是年假、公共假期、还是个人事务请假,我很少看到谁因为请假而感到不好意思。但中国员工经常会觉得开口请假是件有点为难的事,好像自己给领导和团队添麻烦了。对待加班也是一样,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已经做完工作了,但一看周围同事都还在忙、自己也不好意思下班了。我想,这跟我们文化传统中的集体主义理念有直接关联,大家把自己视作集体的一份子,在行动上不由自主会想要保持一致。长假结束之后上班的不适应挺普遍的,不只是寒暑假这样的漫长假期,就连国庆、春节十来天的假期也会让人感受到“长假综合症”的不适。我觉得这有点像我们出国旅行倒时差一样,生物钟没办法随时切换,总是需要时间来调节的。作息,心态,一天的内容,身边的人…在假期和工作时都不一样,所以要适应的比较多,需要的时间自然也长一点。如果想要快一点适应,或许可以尝试在假期尚未结束时过渡一下,比如把作息调整到跟上班一样,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整理工作的清单等等。上班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争取准时下班、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跟朋友们见一见、聊一聊,保持心情的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