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志

咨询达人/优质答主
你好。看得出来你对自己的思维、情绪感受和人际模式都有很深的觉察,并看到了悲观情绪和偏执性驱力的一体两面:它们既带给你学习上的动力,帮助你应对自卑的心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耗、以及达不到期待时更深的自卑。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让你陷入孤立的处境,内心的安全感得不到支撑,就越来越多地寄托在了学习和比较上面。

这些思维、感受和行动的背后有着一个核心议题:自尊。你提到了初中开始一次没考好被同学开玩笑,让你感觉被贬低、非常愤怒并下决心要超过他们。后来也发生过别人的玩笑或者优秀的表现都会刺激到你,戳伤你的自尊。心理学上的自尊就是自我价值感,当我们把价值感系于外部评价时,就容易陷入到“他主”的倾向。“他主”是相较于“自主”而言的(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一个人的选择和动力在于逃避痛苦、而非追求快乐。比如学习的动力是为了免于被嘲笑、被贬低,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某个理想或愿景,就是“他主”倾向的一个表现。

这种倾向的形成通常不是突发的,往往跟成长经历有关, 如果从小经常被父母寄予过高期待、或者经常被动地和他人比较、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肯定,就容易形成不稳定的自尊 - 自我价值感随着外部评价而波动。为了避免负面评价带来的痛苦,就会敦促自己去赢得认可、或凭借好成绩来让别人无法否定自己。但这样的动力长期来看就像是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了别人来控制,失去了自主的掌控会带来无意义感,所以这个动力很难持续地支撑自己去前进和克服困难。

要让自己的动力更可持续,就需要寻找更多的能量来源,之前的防御性(如避免被贬低的痛苦)策略依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不必把它当做唯一的选项。你可以尝试去拓展自己的思考,比如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展望5年、10年、20年你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把这些想象具体化到身体、心理、人际、学习、工作、兴趣等各个方面。即使考虑学习的时候,也不用局限在几个科目上面。学习的概念是非常广阔的,包含人际关系和沟通、自我觉察、情绪调节。

我记得曾看到过这样的说法:生命之树不仅仅是为了逃避痛苦而加深向下生根,更可以为追求阳光和快乐而向上生长。不妨鼓励自己去关注和体验日常的每一分乐趣,把关爱自己当做终身的学习,增加内在驱力的续航力。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