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添

咨询达人/优质答主
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里这样写到,小宝宝的哭泣也是复杂的。可以是为了带给自己嚎啕大哭,让肺部充分运动后的满足感,可以是正在遭受疼痛的信号,可以是一种愤怒的表达,也可以是一首悲伤之歌。即使是哭,也是宝贵、充满意义的。

我想,你说的“情感隔离”,是不是一种难以言说,各种情绪混沌一团的感觉,而其中的“恨”,恰恰是最容易说出口的?这让我想起了温尼科特笔下的那个婴儿,强健而执拗地从小小的身体里发生声音,它是多么希望妈妈能自然而然地知道哭声中所代表的一切。

生命成长是充满冲突的。依恋理论认为,当个体遭受依恋创伤时,会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所爱之人既是恐惧的对象,又是安慰的源泉,于是人在渴望和恐惧之间摇摆,既要“战”,又要“逃”。你的抒写,就仿佛是一首战鼓和哀鸿交错、爱与恨激荡的歌,可是和你最亲近的人却无法听懂。

我想,这歌里所唱的需求、动机,节奏中的轻重缓急,需要一双敏感的、会解译的耳朵,需要一颗温柔而坚定的心,才能真正被听懂。请先给自己一个机会被听懂,然后给你亲近的人一个机会,听懂你。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