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否性心理早熟,母亲在3岁出轨被看见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3岁是和身边主要照料者建立稳定、亲密的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那么小的你就目睹了母亲的出轨现场,而母亲离婚后长期缺失在你的生活中,这样的创伤影响更是深远和持久的。
惊叹于你内在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在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又去找到她,并且觉知到这样的状态影响着你的身心健康。
下面的分享希望可以给你提供一些支持,为应对这个持久的困扰提供一些思路:
一、意识到母亲的决绝并不是因为你“不可爱”,而是她有自己的议题要处理
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前,是一个个体,在成为母亲之后,除了母亲角色之外,仍旧带着自己的鲜明个性。
从留言来看,你的亲生母亲并没有在有了孩子以后,意识到母亲角色的重要性,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也还不知道该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母亲。
这一切都和孩子是怎么样的无关,而只是母亲更看重除了“母亲”这个身份外的其他角色和自我。
当我们可以把“母亲”这个身份的期待和这个人的言行做一个剥离以后,我们就更加有可能看到母亲她作为一个个体而非“我的妈妈”在做出自己人生选择时候的出发点。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原谅或者肯定她的做法,只是帮助我们去和“她是我的妈妈,她就应该关心我的”看法进行松绑。
二、缺失的母爱,可以从自己和他人身上找回
对于妈妈的恨乃至对她的家庭的老公比较恨的状态都是一种非常自然和正常的情感。爱的背面不是“恨”,而是漠视。
有着如此强烈恨意的你,不过是对缺失母爱的遗憾和无奈的外在表现。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是每个孩子的本能,遗憾的是你的母亲至少目前看来并没有能力给予她的孩子爱。
“求而不得”是人生八苦之一。执着于你没有能力给予的人给予,就像你意识到的这样多少有些自设牢笼,将自己困在里面。
但是对爱的渴望是每个人的需要。如果希望给的人给不了,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自己以及他人身上找到。
“爱出者爱返”。暴力与冲突无法换来爱,对人心与人性深深的慈悲与洞见将换取爱。
看到争吵、冲突底下是爱求不得的悲伤,或许你可以先从了解和看见自己开始,而爱也会在这样的了解与看见后生根萌芽。
亲密关系的存在某种意义上的重塑原生家庭给个体带来的影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给予和付出也可以在除了亲缘之外的爱人身上得到。
无法改变母亲,除非母亲愿意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改变自己寻求爱的源头,以及对待爱的态度及方式。
希望以上分享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我是不探究人性,只关爱人心的林心理师,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