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有一句话,不知道你听过没有,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能够陪伴你的只有你自己。当然,也有人说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以各种形式与他人联结。
到底一个人是不是一座孤岛,是不是都是孤独的呢?我想大概没有人有答案,或者大家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我看来,孤单是一个人独自一人时的客观状态,而孤独,则是当一个人真正和自己在一起时的身心状态。
孤独是一个人在没有外界喧嚣,没有人际关系时,不得不面对和自己的关系,这个时候,个体可能产生“自由”的正面感受,也可能产生“孤独”的负面感受。
其实,正常的孤独感是每个人都有的。但如果孤独感过于强烈,那可能跟童年经历有关。你在提问中,也提到了可能是儿时造成的影响,并且你不想多说。我们可以不去聊这个话题。
这里我想说一下,孤独虽然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不想要状态,但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孤独感使人对自我的觉察水平提升,更能够链接深层自我,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太热闹的场合,一直处在人群中,往往也会让我们很难去觉察我们自己。所以,觉得孤独未必是坏事,我们可以利用孤独。
当然,现代人感觉孤独,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没有互联网,哪怕是为了吃饭,你总得跟人打交道,即使不说话,你也得到人群中去,现在倒好,有了互联网,真的可以不用说话,有的人即使在社交场合,也是紧盯着手机,不跟周围的真人打交道。
那在当下,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接纳孤独,与它和解。
确实,自由的代价是孤独,甚至现在有一种症叫“城市孤独症”,特别是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和进步,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大,也就会越来越孤单。这是正常情况。
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调整认知,认识到孤单,孤独是正常情况,然后去主动的充实自己,圆满自己,来适应这种孤单的状态,把自由和孤独转换为自身成长的力量。
第二,在孤独的时候,去寻找自己跟这个世界的链接。
在你的提问中,你大概喜欢看一些本身比较孤独的电影,书籍,漫画等等,这些确实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特别是当我们本身有这样的情感的时候。
但这样的共鸣也容易加深我们自身的孤独感,可能会更容易顾影自怜,甚至觉得他人的孤独被看见了,被自己共鸣了,但自己的孤独是没有被看见的,是不被共鸣的,甚至会觉得绝望了。
建议你这个时候,可以丢开书,走出去,去寻找跟这个世界的真实链接,比如,去观察蚂蚁,去看雨后的蜗牛,一般下雨的时间长了绿化带就会有蜗牛,也不知道他们平时是在哪里藏着。我经常带着我们孩子去看蚂蚁,去看别人放羊,还跟放羊的人聊天,去看雨后的蜗牛等等,很消磨时间,但也很开心。
你也可以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今天买了一个很好吃的小蛋糕,路过的小贩朝你微笑,或者你朝他微笑,他给了你回应,或者是看到雨后的彩虹等等,这些小确幸,你可以写下来,也可以记下来,都可以成为你孤单时让你回想起来会心一笑的所在。
也可以去看书,但建议不要再看那些本书就够孤单的电影书籍啦。别给自己的孤单加码,然后沉浸在其中出不来了。可以去看看蒋勋的《孤独六讲》,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走出孤独 阿德勒孤独十五讲》,或者《孤独:回归自我》,也可以看一些治愈类的书籍,比如《山茶文具店》《云边有个小卖部》等等。
最后,可以尝试跟他人建议联结,可以是网上有共同想法的人,比如你看了电影,去评价,或者写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找到同频的人。
你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