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奴

Lv5  阳光海豚

优质答主
题主,你好~


两个人都是单身的时候,就像电视剧中人吴敏一有事,就要找的孙磊当面说;
吴敏因身体不舒服,孙磊泡红糖水送上;
吴敏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地址不发给家里老人,却只发给孙磊;
那么这样做完全没问题。

那么当两个人都结婚了,并且有自己的伴侣的时候,这样做极其容易引起伴侣的强烈不满意。而且会对自己的婚姻造成极大的伤害。

爱情的本质是占有欲。情侣们和情侣们之间都有界限。

情侣们就算整天腻歪的不行,情侣之间又经常互撩如漆似胶。 但是只要情侣中的男朋友喂养了一只猫,男朋友对猫好的很, 经常对他的猫猫亲亲抱抱举高高那种,还一起睡觉觉。而且女朋友生气他不管。猫咪拉稀就上网在微信群中养猫群各种找方法来解决猫咪拉稀的问题。即使出去约会,都要看看家里的猫咪在干嘛。 而且手机中除了猫咪的照片就没有女朋友的照片,即使有也寥寥无几。

很多女性朋友对男朋友喜欢猫超过她们都可以吃醋都不行,感觉猫咪才是他们的女朋友。明明知道猫咪和人本来就没有可比性。她们都有些无法容忍。更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当我们判断两个人的关系如何的时候,空间距离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我空间,在这个自我空间里,就像在乘坐多人的电梯时候,有的人习惯戴上耳机,并不是歌曲有多好听而是在告诉别人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在告诉是即使在窄小的空间我是具有绝对的掌控权的。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将社会交往中的空间距离分为以下四种:
亲密距离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比如夫妻及情人之间。
私人距离 (45-120cm)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礼貌距离 (120-360cm)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务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时。
一般距离 (360-750cm) 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看演出等。

虽然理论距离不一定就是绝对的,但是我们在与不同人交往或者交流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默认的距离,至于这个距离我们会根据关系而确定远近。

那么,如果关系没达到一定程度,强行打破距离限制会怎样呢?

心理学里的人际气泡实验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实验很简单:在一个大的阅览室里,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此时研究者进去,坐在他的旁边。实验进行了80人次,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人能接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我们会感觉自己的空间受到了侵犯。很多人会默默地换个位置,痛常为了逃避这种被侵犯的感觉。坐到别处。

人际气泡也就是我们的自我空间。

已婚的夫妇不可能像单身男女那样拥有亲密的异性友谊。

如果你的异性朋友和其他人恋爱或者结婚了,或者你恋爱结婚了,那么你们的异性友谊将很难处理。

异性朋友更可能被配偶认为是潜在的情敌,所以已婚人士通常会对异性朋友保持距离,这是成年人应该具备的“得体”。

网络上也有类似的段子:不要让老公拥有红颜知己,红着红着你就黄了,也不要让老婆结交蓝颜知己,蓝着蓝着你就绿了。

其实不仅对于异性朋友,恋爱和婚姻本来就对所有的友谊都有考验。

当我们有了恋人或者伴侣时,我们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会减少,这时候会发生二元退缩(dyadic withdrawal)现象,即我们与爱人见面的次数越多,与朋友相处的机会就会越少。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太常见了。

一个人恋爱了,从此寝室再也见不到其身影,“一恋爱没朋友”“重色轻友”。

所以,无论是已婚者还是恋爱者,如果允许一个异性突破自己的亲密距离,且在自己的伴侣表示介意后依然不觉得这是问题,不妨也问问自己:
我想干什么?
自我暴露不是越多越好
心理距离也很重要
在男女关系中,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就像肉体出轨和精神出轨。
某种程度上,心理距离产生问题,比空间距离更严重。


即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简单地说就是,告诉别人自己的心里话,甚至小秘密。
自我暴露这一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Jourard在1958年提出,根据Jourard的观点,自我暴露既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也是自我调节的方法。心理学家Altman则认为,自我暴露是一种社会渗透,人们亲密关系的发展和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水平有关,在人们的讨论话题由窄到宽、由浅到深的过程中,亲密关系的层次也加深了。
可以说,自我暴露是关系发展的核心。



结婚,双方都有义务跟婚姻之外的人建立边界,这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的基本义务,而不是等对方受不了了由对方提出相关要求。而婚姻之外的其他人没有义务,就比如你一个已婚的人来找我交朋友,不把握尺度,我没有义务把握,之后你的婚姻出问题了,也怪不得别人,只怪你自己无法对你的婚姻负责。


祝好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