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楼主。
你的母亲十分依赖你,常常跟你联系,已经给你造成了困扰和压力,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而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问题,仍然觉得你作为子女必须承接她的依赖,并要照顾她、安抚她。
从母亲和你的行为来看,其实你们母女之间出现了家庭角色倒置。就是说,你成为了“母亲”,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而你母亲反过来成为了需要你照顾的“孩子”。
从心理学来说,这是一种【亲职化】关系:孩子扮演了父母的角色,承担父母的责任。
这种现象在中国家庭中其实很常见。常常有一些孩子,比如家中的老大,需要代替父母承担起照顾下面的弟弟妹妹的责任,或是照顾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等家人。
“亲职化”主要分为两种关系:
一是“工具性亲职化”,即孩子要帮父母分担家庭职能,比如照顾家人、做家务、赚钱养家等。
二是“情感性亲职化”,即孩子承担起家庭情感上的支持责任,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而自己的情感只能自行消化。
当夫妻双方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便会把孩子拉进来形成“家庭三角关系”,或是转移矛盾,或是缓解紧张,让孩子成为夫妻矛盾的“替罪羊”,帮他们解决冲突。
在一些单亲家庭中,离异后的父母也会将家庭责任和情感转移到孩子身上,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半”来依赖。
******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家庭倒错关系呢?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正常健康的家庭关系,也没有学习到如何处理关系,无法跟下一代构建正常健康的亲子关系。
二是父母受自身的性格特点影响,缺乏独立自主性,习惯依赖他人,无法或不愿承担起责任。当他们无法依赖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时,便转向依赖自己的子女。
三是父母跟子女之间没有完成原生家庭分化,缺乏个体独立的观念,同时对子女有着过度的期待和依赖,不愿意跟子女进行分离。
四是父母自身缺乏成熟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寻求帮助,比如其他亲人、朋友等,只能向子女求助。
五是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衰老和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他们无法消解这种负面情绪,出现逃避和退行的防御心理,只能依赖子女索取安全感和控制感。
总的来说,亲职化的父母也是自恋型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真正成长,心智不够独立成熟,也不允许子女成长独立、与自己分离。
他们也是控制型父母,对子女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本质上是因为害怕子女离开自己,失去子女的支持和照顾,从而通过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情感勒索,逼迫子女留在身边并承担责任照顾他们。
******
处于亲职化关系中的孩子,也会面临许多心理伤害。
首先是情绪功能受到损害。他要承接父母和其他家人的各种负面情绪,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却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无法向家人们表达和分享,只能压抑在内心自己承受和消化。
其次是自我成长受限。他在家中会以父母为重,时刻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忽略自己的内心需求,甚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和自由,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帮助支持,自我成长有所缺失,也无法进行必要的分离。
再次就是对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影响。当他长大成人后,有了自己的亲密关系时,很容易将原生家庭里的关系模式复制过来,最终破坏正常的亲密关系。
******
那么,如何面对过度依赖和控制自己、有着亲职化关系倾向的父母呢?
1、保持自我觉察和情绪疏导
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自我觉察,寻找合适的疏导方式和自我满足。可以通过记录“情绪日记”的方式来进行书写疗愈,缓解情绪压力。同时也要坚持接受心理治疗。
2、建立边界,适度分离
即使跟母亲关系亲密,也需要建立你的个人边界,防止被他人侵犯。要跟原生家庭进行适度分离,与母亲进行课题分离,她的生活要由她自己负责。你要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3、承担适当的责任,懂得拒绝
梳理清楚你在家庭中的义务和责任是什么,不去包揽其他人的任务。当家人要把某些事情和责任放到你身上,利用感情逼迫你接受和承担,就要思考清楚你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是什么,是否需要去承担。
如果觉得自己承担不了或是不愿意承担,就要明确坚定而温柔地进行拒绝。比如,可以明确告知母亲你太忙而无法每天视频或电话,然后跟她约定一个你有空电话或视频的时间。当你觉得疲累辛苦时,可以拒绝母亲陪聊的要求,保护你自己的情绪。
这样也等于把你和母亲关系之间的控制权拿到手里,让你有更多的主动性和掌控感。
4、理解父母的行为与需求
可以通过回溯父母的过往来理解如今父母的种种行为表现,看到他们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可以通过你的方式帮助父母向外寻求社会性支持,比如他们的朋友、熟人,帮助父母满足内心需求,发现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