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壹心人计划5的萌洋洋同学,下面是关于【晕染效应】心理学词条的回答。
某社交网站曾广泛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说我们的一生,会遇见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人,能够偶尔打招呼的不足其中的10%,相互之间非常熟悉的不足1%,能够称兄道弟铁关系的仅仅占0.01%。虽然只是一个段子,调查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我们可以亲眼所见一个事实:
我们所喜欢的人真的寥寥无几。
言外之意,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去接受一个现实:喜欢一个人是例外,不喜欢一个人才是常态。
但是,不喜欢一个人,并不代表我们不用和这个人相处。
哲学家马未曾说过:
“能跟讨厌的人共事,才叫有本事。”
所以,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才是一个人走向成【成熟】的标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成熟的人呢?
这里先介绍一个心理学名词--晕染效应(晕轮效应),心理学官方对其的定义就是:
晕轮效应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简单的解释就是:人们会根据对一个人的最初印象,推论出他的其他特质。
引申科普一下,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对“晕轮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三者进行错误的干扰认识,在这里简单的区别一下:
(1)“晕轮效应”:对一个人好、坏的印象,判断他其他好坏。
【例】“一俊遮百丑”
(2)“近因效应”:最近的事情、印象评级他的好坏。
【例】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
(3)“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判断他的好坏。
【例】面试时都想给面试官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所以,我们在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了解不够深入而对其产生刻板印象。这也是多数人在人际社交所犯的通病:对于自己的喜欢的人,不管说啥做啥都是正确无疑的,相反,对于自己讨厌的人,即使做教科书般的正确的事,在其心中的判定也是糟糕的。
古人云:
“情人眼里出西施。”
对于我们欣赏喜欢的人来说,我们内心会不经意间将其优点无线扩大,以此来掩盖所谓的缺点。
我想各位在学生时代都有类似的亲身体验吧。
显然这是具有歧视性的,再优秀的人身上也有不足的地方,再糟糕的人也有发光发亮的时候。
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与他人沟通交流。
孔子云:
“君子和而不同。”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往往会努力摒弃自己的偏见,从别人的缺点之外看到可取之处,从彼此的不合之外找到共通之处。
其次,我们还需要做到自我接纳,真实地了解我们自己,极力从自己身上挖掘优势及闪光点,并且将这些优点不断地提升增强,尽可能的展现在交流对象的面前,让对方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我们的优点魅力,才可以进一步抵消、化解他们对于我们的偏见感,以此提升他们对我们的好感度。
社交的过程是双向性的。
简单的利用晕轮效应总结就是:
对外:我们学会摒弃自己的偏见,从别人的缺点之外看到可取之处,从彼此的不合之外找到共通之处。
对内:努力的真实的了解自我,尽力的挖掘和发扬光大自己的优势与闪光点。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从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