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轱辘

Lv6  倾听海豚

心探教练/互动达人/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1、怎么理解认知失调、认知偏差、认知谬误?】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一种当人们当下的行为或认知和自己先前一贯的观念相冲突时产生的一种「不协调」感。这个理论最早是Leon Festinger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的。简单来说,人会倾向于保持一个统一的认知,比如说我就是爱喝肥宅水,每天都要喝一瓶(旧认知),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跟我说肥宅水对身体不好,或者我已经因为喝肥宅水产生身体上的负面影响,比如变胖或者蛀牙,那么我就会产生一个新的认知,那就是我现在不能再喝肥宅水了(新认知),这时候旧认知和新认知之间就会产生一个冲突让我难受——不喝肥宅水不快乐,喝了肥宅水对身体又不好,这产生了认知失调。


当然我不是产生了认知失调后就结束了,因为我现在心理别扭,为了减少这种不协调感我有可能会采取两个措施:第一个是对新认知予以否认,比如我会举例说你看巴菲特也是每天一瓶肥宅水,他老人家都没事,肥宅水对身体不好一定是错的;第二个是用新认知取代旧认知,通过查看文献发现碳酸饮料的坏处,从此改点每天都喝的习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后的目的都是消除不协调感,重新回到持有一个稳定认知的状态。


(2)认知偏差/认知谬误:如果你不是另有所指的话,我其实倾向于这两个词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是英文Cognitive Bias的不同翻译。正好前段时间写了相关内容,你可以考虑看下: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73139


当然在这里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认知偏差是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这对好基友在1972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处理和解释周围世界信息时出现的系统性思维错误。简单来说就是你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你无法以绝对理性客观的角度判断,产生错误思考结论的情况。


目前已知的认知偏差种类就有差不多一百多种,大家常见经常拿来举例的也有个十几二十种,简单举一两个吧。


比如行为者——观察者偏差,就是我们在解释自己行为时倾向于把原因归结到外部原因(我闯红灯是因为交通信号灯太隐蔽了)、把别人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别人闯红灯是因为别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比如晕轮效应,我们对某个人、物体或集体的某个特质的印象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物体或集体其他方面的判断。比如我喜欢苹果的手机,那我就觉得苹果的所有其他电子产品都比其他牌子的牛。


【2、举一个认知失调案例、经历?】


举一个我个人的经历吧。


本科的时候我曾经很信奉一套性格归类方法(具体是哪个就不说了),经常拿这套理论去解释生活中人们的的行为动机。


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学习心理测量学、性格的trait-based vs type-based、心理统计的信度效度等方面后才发现本科信奉的那套性格归类方法有很多在实证上经不起推敲的问题。


该开始产生这个矛盾点时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曾经也想过为那套性格归类方法辩解来缓解不协调感,比如解释说毕竟那套方法的创始人也不是科班出身,通过经验总结也可以概括出人们的性格规律。


但后来因为做实验查阅了大量性格问卷,才终于认定那套方法只不过是「重复造轮子」过程中很初步的阶段,最终放弃了对那套方法的迷信。


【3、如何更新认知?】


基本上每个人都很难避免认知失调的出现, 除非你完全拒绝从外界获取任何新信息,但这样对个人发展也没什么好处,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快速渡过认知失调阶段,并尽可能在经历认知失调过后让自己处于更有利的位置,而不是认知越碰撞越坚持错误的认知。


首先是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自己的所有认知随时都有可能被挑战。人不是全知全能,科学界也在不断发展,很多我们认为是真理的理论可能过个三五年就因为研究技术的发展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让自己处于一个随时学习的姿态,不盲从权威和课本,条件允许的话寻找更前沿的一手研究,保持批判思维的习惯。


其次是要掌握一套衡量标准,如果只是盲目听信新信息而不做判断的话也可能会产生错误认知,所以你需要一个用来检测一个理论是否可行的标准,比如说医学里检测新药就要经过三期临床实验,不能光从理论推导就下定论这个新药是否可用。这些衡量标准的获取方法其实可以从查阅现在科研圈泛用的统计测量等研究方法开始入手,了解怎样的结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怎样的实验过程才能保证结论不出错等等,这些方法也有利于规避认知错误的出现。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