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生

Lv0  小虾米

优质答主
根据题主的描述知道题主正在接受咨询。

而你的苦恼是“希望快一点和咨询师一起找到我问题的所在,可是经常在咨询中不知道说什么”

从你提供的数字看,你和咨询师之间只进行了6次交流。由于交流的时间和次数有限,可能你和咨询师之间还没有建立完全的信任。

那你可以想一想,你“想要快一点找到问题”和“不知道说什么”是否是面对一个还不是很信任的咨询师时内心焦虑的表现呢?

题主又说:“在生活中让我谈论自己的感受时我总觉得没有什么感受 即便有也更像理性分析”

感受本身是感性的东西,它经常没有任何逻辑,理而性分析则建立在自己的逻辑之上。逻辑的建立往往与超我有关,而感受更多的来自本我。

题主说自己经常没有什么感受,可能是你与“本我”之间的链接被“超我”压制。而超我代表的往往是内在的权威,伦理,道德。而本我代表的也是你作为一个“人”本来就有的需求。因此,你是否太过压抑自己的“需求”?

假如你太过压抑自己的需求,可能是因为你认为某些需求(比如性)是可耻的,丑陋的,见不得光的。而你生活中说自己“没有感受”,可能是怕这些“丑陋的”东西不小心冒出来,从而引起没必要的尴尬。于是你压抑了自己的感受。

其实,在生命最真实的那些东西(比如“性需求”,“乱伦冲动”)里,往往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些真实的东西是一个值得被挖掘和探讨的宝库。

再者,你说“我也不是一个擅长向他人倾诉的人 感觉因此我的咨询一直在停滞不前 我应该怎么办才好”给我的印象是你面对咨询师,面面相觑,两人都“无话可谈”。

面对这样的沉默你忍不住“焦虑”。

我想跟你说“沉默”其实也是非常好的“语言”。这种语言不是建立在逻辑层面的,而是心与心的直接“沟通”“触碰”。

假如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你再次面对自己与咨询师的“面面相觑”时不再感到焦虑(着急,尴尬,不自然,不自在),那么你们的咨询又深入了一步。

还有一点,你之所以“没感受”,可能是因为你正“陷入”在感受里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感受。

比如面对与咨询师之间的“面面相觑”,“无话可谈”你可能是紧张的,焦虑的。而你处在这种紧张和焦虑本身时,你想的可能是:“我应该说点啥?”进而忽略掉感受本身。你需要做的是停下来,去觉察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

真正的“觉察”需要在咨询中“跳出一双眼睛观察自己”。在咨询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说咨询师要有“第三只眼”。就是咨询师在给你咨询的过程中是时刻觉察“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

所谓“第三只眼”就是跳出关系本身看关系。

来访者所谓的“觉察”也有点像去拥有“第三只眼”,也就是跳出自身之外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我发生了什么?”一旦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容易在一大堆流动的感受中按下暂停键,这样我们才能“捕捉到”感受,并且形成语言去描述它。

语言属于符号系统,符号是对真实的模拟。所以语言要想表达出感受,首先需要“捕捉到”感受。而题主如果是一个对语言,文字也很敏感的人,则需要你对捕捉到的感受多次“模拟”(相当于多次重复经验某个感受,问自己: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才能在大脑形成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它。

对于某些痛苦的感受,“模拟”本身就是去重新经验痛苦。这无疑也是需要勇气的。

好了,愿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启发。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