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抱抱你,非常理解你因为小时候没有与母亲在一起的疏离,导致现在无法做到像姐妹那样对她撒娇发脾气的亲近。我是舒雅清正,此刻我想和你一起看看如何面对这样的状况。
🌹1,接纳自己的感受,也接纳自己的内心的决定
在自己最需要母亲陪伴的年龄,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享受到母爱,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一件无法弥补的缺憾,也让本来应该是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无法建立。
这也是现在你与母亲之间疏离感觉的原因吧。
我非常能够感同身受这样的感觉。因为在我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开始跟着奶奶。再后来又有了妹妹弟弟,虽然也是大家庭在一起,但是记忆里,都是奶奶的怀抱与陪伴,还有父母严厉的管教。
曾经人到中年的我还在困惑,为什么与母亲之间好像缺少一些亲近感?曾经那么的羡慕人家的孩子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娇发脾气,而自己,对爷爷奶奶更亲近一些,对父母除了尊敬就是孝顺。
去年开始我尝试去觉察自己的感受,我接纳了自己感觉不到那种非常融入的父母亲近之情,但是做到了尽我所能的去关心孝敬生病的母亲,为所当为。用母亲的话说:我是让她最感觉温心的孩子。
因为在壹心理的课程里,我也理解,原谅,接纳了父母当时选择的无奈和局限性,他们给我的爱,也是尽其所能的给予。现在他们老了,换我尽我所能的照顾陪伴他们。
“父母是最值得原谅的人”,现在我们有幸遇到心理学知识,有幸享受当下的生活,也正是父母带给
我们的生命和基因;因为如果父母不爱我们的话,就不会有我们的生命。何况,我的父母让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和关爱。
我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通过学习与觉察,才明白和接纳的这个心结。分享给你,希望帮助到你觉察自己的感受,也理解和接纳自己内心的决定。
🌹2,向真向善,做到敬老爱幼
答疑馆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是希望我们都能够从心理,也从伦理道德情操方面,去对待这个问题。既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接纳自己的感受,也成长成熟自己,与父母和解,和合;也做一个善良懂爱,拥有亲密的家庭关系的人。
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如果待人处事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同学都还需要很好的相处,那么我们是不是首先应该要处理好的就是与父母的关系呢?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社会状态,现在小学生已经开始学习的“弟子规”,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善”文化:“百善孝为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因善小而不为”,不是道德绑架,而是让我们向真向善,获得稳定,幸福,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
不管是心理学生活化知识,还是传统文化,都告诉我们,传承良好的家风,家教,家训,也是我们个人生活之幸福,事业之兴旺,身体之健康,进而“家和万事兴”的前提条件。
著名农民思想家,教育家王凤仪先生说:在这家庭伦常中,我们只能对照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拿伦常道来对照指责我们身边的人,必定适得其反。
家庭中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不看别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对父母来说,“不管子女孝不孝,但看自己慈不慈”;对子女来说,“不管父母慈不慈,但看自己孝不孝”。
老先生从伦理道德传统,礼数等方面讲述了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本分;号召大家各行其道,各正本位,与家人和谐相处的基本道理。
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遵循规律,各正本位,才能共建和谐幸福的家庭。
我常常被朋友批评,喜欢讲道理,这次,就算是一次传统文化宣传吧,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吧。
母亲节快到了,我已经在今天逛街时给母亲准备了礼物,我感觉我渴望的那种亲近感正在我和母亲之间流动,我愿意尽我所能去陪伴和爱她。也提前祝福所有母亲: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也祝愿你,成长快乐,祝好!
🌹世界和我爱着你,希望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