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

Lv0  小虾米

优质答主
破窗效应是指当一件坏事存在并且被人看到后会被模仿。源自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做的一个实验。他们把两辆车分别放在有秩序的中产阶级社区和无秩序的另一个社区。那辆放在有秩序的社区的车完好地放在那,另一辆车被取掉了车牌,打开顶棚。后者很快被偷走了。后来又对另外的车进行同样的破坏,摘车牌,打开顶棚,结果这辆车也很快被偷走了。
 
实验结果表明已被损坏的车会引起更多人来破坏。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个实验提出了破窗效应,指坏行为的存在会引导更多人来模仿这个坏行为。现今常用于分析犯罪行为、乱扔垃圾行为、以及其他和社会秩序有关的现象。
 
虽然从缘由和现今的应用来看,主要指的是社会现象,但是本质上,就是说,当一个东西完美、有序时,人们愿意保持它的完美,不愿意打破这种完美。但当一个东西破烂,混乱时,人们会毫无顾忌地继续破坏。这个概念不仅可以应用于社会,还可以应用于学习。在学习中,一个很好的成绩会让人们更加努力,为了保持这个成绩。如果发现知识有漏洞、考试考砸了,一定要尽快把知识补上,否则就可能渐渐演变成自暴自弃。
 
同样,这个概念还可以用于坚持一件事上。当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给自己定好规律,比如每天做,或是一周做六天,这样的,然后按着这个规律做,不打破这个规律,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
 
举个例子,我一开始尝试写日记,发现总是坚持不下去。每次写几个月就停下了。后来,我发现,是因为我有的时候晚上太累,犯懒,就没写,然后想着,一天没写没关系,然后后来就放弃了。发现了这个道理之后,我每天定闹钟,提醒自己写日记,并且禁止自己偷懒,要求自己每天睡觉前要写完日记。后来就一直坚持了下去。
 

其实破窗效应里面还有另一层心理活动,就是当人们看到一个东西已经破烂时,即使有禁止破坏的规矩存在,他们也会认为这个规矩不算数。打比方说,一个地方有很多垃圾,塑料瓶子之类的。在这样一个地方,即使有“禁止乱扔垃圾”的牌子摆在那里,人们也会丢垃圾,因为他们看到这个环境就会想,“如果真的禁止扔垃圾,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垃圾?显然这个牌子说了不算“。这也是为什么偷懒一天就会导致放弃的原因,因为你的”环境“已经”破烂“,规矩已经被你解读成“不算数“了。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