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了道德两难指的是在一个情境中,出现两种对立的价值观,请问你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今天分享一个心理学上著名的道德两难的实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海因茨,因此也被称为「海因茨两难问题」,设计者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1927-1987)。故事是这样的: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药可以治好她妻子。镇上的一家药店卖这种药,药品成本价200元,药店售价是成本的10倍,需要2000元。海因茨到处借钱,最终只凑到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店老板救救他妻子,要么将药便宜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店老板没有答应。海因茨被逼无奈,一天夜里,撬门而入,偷走药回去救他妻子。
科尔伯格的研究对象是10-16岁的男孩。那么问题来了:
海因茨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海因茨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海因茨偷药在道德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认为,决定道德成熟性的,是面临两难时一个人说出的原因,而不是回答的内容(偷或不偷)!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个不同阶段。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特点是:他律道德,忽视人的行为意图,害怕权威,回避惩罚,把这些当做判断行为道德的理由。
阶段2:工具性的目标定向。特点是:个人中心,互惠,每做一件好事都是有目的的。“如果你帮我,我就帮你”。
阶段3:“好孩子”定向或人际合作道德。特点是:人们希望做一个好人,为人悦纳。
阶段4:维护社会秩序定向。特点是:合法即正确,法律不可违背。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特点是:人权优先于法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阶段6:普世伦理原则定向。特点是:所有人都追求平等、良心、生命的意义,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曾经有人说过:“在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的时候,道德是很容易做到的”。看到这里,你的答案是什么?你的道德水平在哪一个阶段啊?假如你发现自己还无法到达阶段6,恭喜你,你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啊。事实上,很少有人能超越阶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