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玥诚服

Lv6  倾听海豚

心探教练/心理作者/精华答主

不知为什么,看到此事件后,我脑中想到的是”乌合之众“这几个字。


此事件整个发展过程确实值得当事人和整个坊间民众深思啊。也许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别的校园,热度不一定有这么高啊。


“被害人”一开始便以此过激的方式来反应:不经调查取证,就“强行查看其学生卡后,公开其姓名等信息,在朋友圈等平台诬陷其性骚扰”,也许“被害人”无意识认为自己的“感觉”肯定是对的,是不容置疑的。这么”确信自己“的感觉来自何处呢?也许部分来自于自己是中国一流学府清华大学里的学生。这背后社会赋予的意义和认可,无意中会让身处其中的”个体“过高估计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影响力。


也许正是基于此,社会公众对”被害人“的言论也是不置疑的”全盘接受“,潜意识可能也是认为”中国顶尖学府“里的人,这样的事不会搞错的。舆论一边倒的趋势便发生了。


当事实出现逆转时,公众难免有被”欺骗“的羞辱感,也本着做人的本分,自然要还前面被误攻击的“学弟”一个清白。为了免于面对自己的”羞耻“感,公众又一古脑儿的把愤怒投向先前的”受害人“,不愿承认自己在这其中所起的“中流砥柱、推波助澜“的作用。


也许公众在前后谴责各方的同时,也释放了自己没有”考上清华大学“,曾经被考上的人”间接攻击“了,而现在终于有机会得以”报复“的快感。


另外对大众来说,”从众行为“是最为安全的,有那么多人与自己一起”战斗“、”面对“,去个体化;既可以显示自己顺应社会、正义的一面,又可以借”从众行为“发泄个人的”私愤“,而免于受罚。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