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莱克特

Lv4  小飞鱼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故事达人

题主,下午好!非常感谢能有这个机会在平台上和您讨论这个社会现象问题。我想,既然是社会现象问题,就不能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而需要从一个普遍的,大众的,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尝试切入。


1、为什么她们会把自己寄托在一段虚幻的感情里?是一种『钟情妄想』吗?

钟情妄想是心理异常症状中,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钟情妄想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人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的严词拒绝,也会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钟情妄想是患者坚信某人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义正词平的拒绝,仍丝毫不质疑对方对自己的“爱情”,反而认为是对方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程度,故而对对方纠缠不已。


以上摘录的关于“钟情妄想”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或部分看出,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并且更多地体现在临床症状方面。我记得《犯罪心理》这部美剧中,曾经有一集的变态者就是类似钟情妄想的症状,认为一名女孩子爱他,从而做出非常极端而残暴的行为。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题主讨论的社会现象,并非可简单地用“钟情妄想”四个字来概括,这个极端的临床症状与目前普适的社会现象构不成彼此的逻辑关系。


至于,为什么会把自己寄托在一段虚幻的感情里?如果从精神分析动力学的角度来看,那一定是他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取的心理,从这段虚幻的感情中可以得到适当的满足,但很显然,这种满足并非正常的渠道,具备非常大的虚幻性,很大程度上,我个人认为,他们自己之所以执迷于此,整个过程不太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至于这部分产生类似行为的老年人,年轻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促使其作出这种行为的生物学动因,可能无法一概而论。


简而言之,我个人认为这是社会的信息爆炸,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其所生活的具体环境,三重因素叠加造成的一个社会现象。


2、陷入『钟情妄想』,会有什么表现?对象往往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吗?

由于我在第一个解答之中已经排除了“钟情妄想”,故这里重点尝试回复第二个问题,“对象往往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吗?”


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不如说是有较高曝光度的人,很多隐性富豪,低调的政商成功人士,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的人,即便社会地位很高,也不一定乐于被追捧。


像题主描述的问题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两个被追捧的人士,反而都是冒牌货。这证明了什么?就是“冒牌货”的心理动机是商业化的,盈利的,他们不会像通常的明星一样,注重个人的形象和更为长久的利益,冒牌货往往注重短期利益,广撒网,能骗一个骗一个,通过dy这样的自媒体,得以病毒式传播其社会影响力。


为什么是老年人?除了其他朋友们的分析外,我想侧重再说一点,就是,人老力衰,这个是难以抗拒的客观事实,当然,具体到每一个老人,由于保养的能力不同会有差异,我还是回到社会现象这个大数据的面前。


老年人不但身体上进入衰老阶段,心力也是一样的。如果智慧的积累和终身学习的老年人,骗子们是不会找到他们的。而如果随着心智的逐渐衰退,又不甘心接受这一事实的老年人,以及那些平日在真实生活的,情感特别空虚的老年人,还喜欢去迎合一些新潮玩意,就非常容易收到冒牌货骗子的集中信息轰炸了。

3、看来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为什么?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该如何防止家里的老年人受骗?打破老年人诈骗。

目前以两个例证去证明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可能还不够全面,如果是终生学习的老年人,随着智慧的提升,他们的睿智,非年轻人可比,比如查理芒格,稻盛和夫,无论财富和智慧,都渐进人生的顶峰。


如果谈防止老年人受骗的话,我想,一方面,正如巴菲特在他的投资观中所言,他从不买自己不懂的股票。如果老年人有一种明智,知道这个玩意更像是年轻人玩的,自己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清楚里面有那么多弯弯绕,自己又不是那种可以经受得住视觉刺激的人,最好还是适当远离这些电子产品,巨大的信息量,不仅对老年人的视力和心智,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年轻人,和未成年人也都是会产生负面影响更大。


我个人其实更关注,电子设备和垃圾信息对现代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一点上,我是一个守旧之人,尽量看纸质书,不用dy,偶尔也看看剧,你可以说我活在任何一个时代,但,正是为了心智上的相对自由,我会有所选择地使用软件,并视之为一种工具,而非实现自我的目的。


老年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建立起自己价值感,归属感的东西,方式老旧一些,也未尝不可。我个人的话,还是非常乐意和一些老年人交谈的,他们更像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让我们一起治愈这个世界!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