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足天使ella

Lv2  小海葵

咨询达人/优质答主

感谢这个问题

 

青少年自杀干预,是一件亡羊补牢的事情。或者说,青少年自杀率提高,只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的警示信号,单纯的处理自杀干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增强干预体系是好的补救,但是会疲于奔命,治标不治本。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成长养育过程的文化环境都是这个社会现象的始作俑者。包括疫情,也会引起这问题的干预因素。

 

1、  家庭环境的改变

城市发展,人口迁徙,物价上涨。都会创造出更多的忙碌的父母,留守的儿童,即使父母在身边,孩子也是在忽略中长大。因为家庭的陪伴不是物理距离,是内心的需要和距离。丢给长辈,丢给保姆,以及丢给培训机构的孩子,会出现一样的缺少关注,没有价值,不被理解的问题。甚至是,孩子也要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父母的压力,父母的期待,父母糟糕的亲密关系,隔代的未完成情节,做父母的能力,都会成为新时代孩子要替代承担的部分。

 

2、  学校环境的改变

由于密集式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不一样。地域不同,教育环境也不同。举例来说,山里的学校,会面临留守儿童,简陋的教学条件,老师需要承担父母的责任,教书之外,还要育人。城市的教育,电子化教学,辅助知识传授,但是师生的心理关系更远,学习竞争激烈,也会因为安全需要,而忽略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甚至为了借由学习的表现讨好老师、讨好家长、讨好全世界的孩子,学习处理不好,几乎就看不到自己的生存价值。而群体学习,是忽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的。

 

3、  朋辈关系

孩子的朋辈关系,会更加薄弱。朋辈的关系发展,是建立在家庭关系基础之上。忙碌的父母,更多的处理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的梳理,也会影响到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我们都忙于打造有知识、有竞争力的孩子。心理成长,疏于关注,社会化技能很多都演变成机构培训出来,而忽视孩子的个性化需求。缺少实践的机会。

 

4、  危机干预体系,杯水车薪

心理服务的意识,确实有发展,但较多的在口号和信念阶段。这个主要的原因是,心理干预体系自己的生存困难。

曾经有过,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家长还在希望寻求免费的辅导。对生命的重视、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意识淡漠。而国家并没有像重视生理疾病一样重视心理疾病的发生。

人群中带病生存是可以的,但是会是人群体系的损失。比如一个不心理健康的老师,或者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家长。心理的防疫远不像N95的认知度,但是感染率却未必更低。哪怕是跳楼事件的报道,也可能会引起牧羊效应。

 

所以,综合以上。心理危机是社会结构化产生的危机。如何让家长更会陪伴孩子,老师更关注育人。提供更人性化的朋辈关系。让人际关系更走心,而心理行业更市场化。恐怕是危机干预的底层策略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