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您好!
您目前的这种心理状态是比较典型的“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属于心理(动机)冲突的一种,由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指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逃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类型。
这种冲突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因为人生中许多目标对人即有吸引力,又往往需要付出代价。陷入这种冲突中的人在远离目标时,他趋近目标的倾向往往大于避开目标的倾向;但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的倾向便会急剧增加,以致超过趋近的倾向,使人放弃对该目标的追求。
在趋避冲突中,人们很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趋”的理由。真正影响人们的是和“避”相关的所有想法。比如说一个人想表现自己,但又觉得自己自卑,不自信,容易紧张,各种“避”的理由就出来了。令人“绝望”的是,很多人都知道自己面临的“问题”,却还一直纠结于“问题”本身。所以,想要处理好趋避冲突,先要学会放下对“避”的纠结。
就我个人所积累的个案经验来看,很多“趋避冲突”或者“多重趋避冲突”的来访者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信念”,核心思维表现为比较“消极和封闭”
不合理信念的种类也非常的多,多达270多种,一般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概括性的不合理信念通常分成3种:
(1)绝对化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我们可以对应一下
绝对化要求:你认为在工作上犯错是绝对不可以的,对吗?或者犯了错却选择隐瞒是绝对不可以的,对吗?
过分概括化:隐瞒了自己在工作上所犯的错误,就代表这个人是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对吗?
糟糕至极:在这件事是否会造成严重后果尚不清楚的情况下,你却害怕自己受到严厉的处罚,这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滑坡式”的思维模式。
事实上,在工作中绝对的诚实未必是好事。所以是否要“主动坦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他人很难给出建议。
我是心理咨询师小東,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