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老师

Lv6  倾听海豚

心探教练/直播主播/分馆馆长

楼主您好!

 

理论上人是可以不用在乎他人想法的,但实际生活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人毕竟是具有社会性的。

 

人类智慧是在摇摆和折中中诞生的。在中华文化中我们称它为“中庸”。

 

在逻辑学中,这种命题其实是一种逻辑谬误,叫做:虚假两难。

 

我们先来思考另一个问题:什么是自由?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这属不属于他的自由?

自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汉语词典中,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

 

但实际上是没有纯粹的自由的。人具有社会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人需要在社会集体中生活和存在,而当你的行为(自由)影响到了他人的时候,那么自由这个概念就成了一种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也就是说你的自由会导致他人的不自由。

 

再回到你的疑问:我们真的不用什么东西都在乎别人的看法么?

 

当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先想一下:“他人真的可以不用什么东西都在乎我们的看法么?”

 

如果不可以,那么哪些行为需要在意他人的看法,哪些行为又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看法呢?

 

道德就是一个可以参考的相对标准。(法律是绝对标准)

 

为什么说道德是一个相对标准而非绝对标准呢?因为道德标准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举个例子:在封建社会,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以本位制度给每一个人划分阶层和社会地位,划分的依据是以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标准的,而不是以人性的需求作为标准。但是随着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生产资料的变革,这一标准是会发生改变的,而人性是不以种族、宗教、文化背景而改变的!

 

所以其实你的问题还是比较抽象的。“有些东西不知道该在不在乎又要如何取舍?

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标准的话,那么法律就是唯一的硬性标准!违法法律的事一定要在乎,没有违反法律的事,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

 

从法律层面来讲的话,法律对于个人权利的解释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而在国家公权利的层面则是要求“法无授权即禁止”。

 

除此之外,是不是要在乎,如何取舍则更像是主观题而非选择题或者判断题,也就是说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有舍必有得,有失必有得。

 

心理学中类似的心理问题叫做: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属于心理(动机)冲突的一种,由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指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逃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类型。

这种冲突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因为人生中许多目标对人即有吸引力,又往往需要付出代价。陷入这种冲突中的人在远离目标时,他趋近目标的倾向往往大于避开目标的倾向;但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的倾向便会急剧增加,以致超过趋近的倾向,使人放弃对该目标的追求。 

在趋避冲突中,人们很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趋”的理由。真正影响人们的是和“避”相关的所有想法。比如说一个人想表现自己,但又觉得自己自卑,不自信,容易紧张,各种“避”的理由就出来了。所以,想要处理好趋避冲突,先要学会放下对“避”的纠结。


所以,是否要在意他人的看法这个问题还是要看这个“事”到底是什么?

 

我是心理咨询师小東,祝您生活愉快!


  • 鲸厂问答君
  • 金色小太阳
等2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