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味的百奇

Lv1  小珍珠

优质答主

九零后可能是最早饭圈文化的中坚力量了,毕竟八零后的青春期还没有网络时代的盛行,当时的追星虽然也是一种现象,引起过很多关注和议论,但不至于上升到所谓的饭圈文化的程度。也没有形成如此井然有序庞大无比的自发的组织形式。


作为从来不曾追星不曾关注流量明星也没参与过任何饭圈组织的女生来说,仿佛成了当代社会的一个另类。不过也好,站在局外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所谓的饭圈文化才显得更加客观理性,对于圈中人和圈外人彼此的看法和交流也显得公正不偏颇。


我们这一代对于饭圈最早的印象可能源自于选秀时期,也就是芒果台的那几年霸屏甚至引起全民疯狂的超女们。鉴于狂热的同龄人追星热潮,想当年我也是煞有其事的陪着闺蜜看了几期节目,但是仅仅是局限在海选阶段的搞笑集锦,看着各色路人滑稽搞笑的表演和难登大雅之堂的歌声笑的花枝乱颤无法自己。而真正进入拼刺刀的淘汰阶段甚至各大赛区以及全国总决赛的时候,都失去了热情,无法融入同龄人的狂热里。毕竟在网络还没那么发达的十五年前,我还没有参与过任何一次短信网络投票,也只是大致的知道几个轰动的人名,甚至还都是成为话题梗的那几个,比如春哥曾哥之类的。


远远没想到如今这种追星都成了一种井然有序规模庞大的饭圈文化,甚至屡次登上热搜出现在各大社会事件了,也多次一反常态,成为一种正能量积极的群体行动,就像之前香港那帮人整事的时候饭圈女孩帝吧大佬们出征外网一样。


现在如果不掌握一点行话估计都完全不能在一些网络社交软件里和饭圈人士交流,这是百科里面对饭圈的定义解释:

【如今娱乐圈催生了一个追星的新名词“饭圈”,出现了怀着“老母亲养儿子”心理追星的庞大粉丝群体。偶像的成长之路同时也是粉丝的自我实现过程,他们是粉丝主体性的代言人,满足观看者的自我想象,同时偶像也是他们欲望中的客体,填补着理想伴侣的缺位。“饭圈”粉丝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一旦遇到挑战与攻击他们偶像的言论,他们就如同暴力机器一般攻击异己意见或以技术手段将其消灭,这正是如今“饭圈文化”的缩影   。网络上分析饭圈文化的文章非常多,甚至还成为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课题。】


虽然不怎么接触饭圈的人,但是你我们无时无刻都可能处在他们营造的舆论氛围里,网络上很多有关偶像的消失大部分都源自与他们的搬运和创造甚至抹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云雷的粉丝也就是德云女孩出现在合唱探清水河的场景,在一次德云社的相声表演剧场中,郭德纲在台上这样调侃张云雷。


【此时台下坐着大量的“德云女孩”,她们拉着手幅,挥舞着荧光棒,合唱着《探清水河》,把相声剧场变成了宛如音乐节现场的狂欢。灯牌、尖叫、礼物……这一切与台上的长袍马褂格格不入。这也是形象深刻的让完全不不关注这种亚文化的人们无法避免不受到影响,意识到最近几年粉丝群体好像已经逐渐“入侵”到了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皆可偶像化,处事思维皆可粉丝化,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


记得之前看篮球类的真人秀节目时,最让那些铁杆球迷们不满的是,李易峰和邓论的粉丝的弹幕完全盖过了正儿八经的篮球方面的评论,这让那些真正热爱篮球的球迷们非常不满又无可奈何,这也是饭圈与其他圈子冲突的一个缩影。像一些篮球足球粉丝群体更多的是由于球星的技术和对一支球队的热爱而投入精力去关注的,更多的时候都只是在自己圈子里面交流不至于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除非是像这次科比意外逝世之后不管是不是球迷朋友圈都是有关科比的消息,以至于我家长辈们都爆出关注一个老外打球的都不去关注疫情和钟南山。谁叫科比的粉丝群体也如此巨大,相比流量明星的饭圈,科比粉排除一部分忠实球迷也近似与一种饭圈文化了,毕竟粉丝们也会有组织的怼詹姆斯粉怼其他球星粉,这和爱豆的粉相互黑也是一个道理。


20世纪90年代末,港台流行文化开始深刻地影响内地,“追星族”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疯狂的群体。而所谓的疯狂行为,如今看来也不过是模仿明星的穿衣打扮、大量地囤磁带、买海报和贴纸、守在电视机前看表演,有条件的话去追一次现场等等小打小闹的私人化活动。那个时候追星入洪水猛兽一样被抵制被家长学校社会联合打击,可是相比如今这种饭圈文化的规模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就和当时被同样抵制的电子游戏和如今的吃鸡王者对比一样。


援引一段网络评论:《社会心理学》中提到,人们是没有办法正确认知自我的,总是会存在着“自我服务偏见”。已经被我们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的偶像被我们崇拜时,也会受到“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使粉丝变得不理智。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个偶像身上,既能获得投射在偶像身上的代替性满足,也能通过偶像的成功实现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在社会变得更加多元的今天,除了演艺明星之外,每一个行业都会出现那么一个满足人们理想与幻想的形象。粉丝们比起乒乓球,更爱张继科,比起相声,更爱张云雷。


饭圈大概就是这种心理,不但要奋力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这个世界的种种敌意,还要各种“装扮”自己的孩子——要给他们买水军、刷转发,嘴上不说,言下之意是不能输给别家的“孩子”。甚至学术性人员还站在一些生理学角度来剖析,


我看过一个专业性的文章是由一个学者写的论文,他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是从催产素的角度来分析的:

【怀孕期间分泌的催产素会让新妈妈母性大发。然而怀孕并不是唯一的催产素产生途径,恋爱、与熟人的交谈都会影响催产素的分泌,同时催产素对个体行为的调控表现在很多方面,催产素还会影响夫妻的忠诚程度、情侣间的关系。


在人类绝大多数的历史里,女性生育后代的年龄大大早于我们这个时代,15岁生孩子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现代女性的生育年龄平均被推迟了十年,当代女性到达生育年龄后,分泌催产素后产生的母性无处释放,又或是有更多分泌催产素水平的需要以备孕,所以这种发泄点就在“追星”上了。】


不知道有多少科学依据,但也是另辟蹊径有独特的角度。他说的这种心理就是“母性”。现在的女孩子们十三四岁就来月经了,平均二十七八岁才生孩子,这样漫长的一段时间内“母爱”无法寄托,就把爱豆当孩子养好了。


那么这次的肖战事件大家百度都可以查到来龙去脉就不多说了,至于其中的对错和引起的影响想必对于肖战方来说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至于为什么引起如此巨大的负面效应,这种自发组织起来的反对也和所谓的群体心理相关,可以参考《乌合之众》。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